<small id="pwkcv"></small>

  1. <menuitem id="pwkcv"></menuitem>
    1. 不顧諸神

      出版時間:2007-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愛德華·盧斯  頁數:264  譯者:張淑芳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從政治、文化、宗教、社會的各個方面,展現了一個正在全面轉型的印度及其對世界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使我們可以避免用一兩個原因作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這個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經濟增長的南亞次大陸國家依然是一個充滿了矛盾的奇怪國度:它是一個民主社會,但依然盛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它是一個羽翼漸豐的核大國,但依然有40%的兒童營養不良;它有著歷史悠久的反物質主義文化傳統,卻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作為英國《金融時報》南亞辦公室主任,愛德華?盧斯

      作者簡介

      作者:(英)愛德華·盧斯 譯者:張淑芳愛德華·盧斯,牛津大學政治、哲學和經濟學學士,并在倫敦城市大學新聞專業進修。曾任克林頓政府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的演講撰稿人。1995年以來一直就職于《金融時報》,2001-2005年駐印度新德里,任南亞局主任,目前為《金融時報》駐華盛頓的評論點。

      書籍目錄

      總序序言引言第一章 全球化和傳統化    ——分裂的印度經濟第二章 印度的官員    ——無處不在的政府第三章 正義之戰    ——低種姓階層的崛起第四章 假想之馬    ——印度教民主義的持續威脅第五章 奉承者萬歲!    ——國大黨與尼赫魯--甘地家族的不解之緣第六章 許多新月    ——分裂的南亞穆斯林第七章 大三角    ——印度與美中的關系及21世紀的世界格局第八章 新印度,老印度    ——現代化的多面性第九章 失去的和將得的    ——21世紀印度面臨的巨大機遇與挑戰

      章節摘錄

      插圖書摘第一章 全球化和傳統化——分裂的印度經濟印度最成功的成衣供應商,戈卡爾達斯出口公司……訓練有素的員工能生產出900種不同風格的衣服,他們能隨著西方流行時尚的變化而改變制衣的技巧。他們為老一代人縫衣服時會在特制的織布上繡花、鑲邊,而做年輕人的牛仔褲時又會在上面猛烈拍打、再撕幾道口子……一件精致的棉質襯衣,上面已經粘好了85美元的價格標簽和瑪莎百貨的商標,“如果這件衣服是在英國縫制,它的成本至少是300~400英鎊,”他說,“今天如果你的競爭對手將他們的生產外包給印度或者中國,那么你別無選擇,只能追隨他們而去,否則你就會破產?!钡诙隆∮《鹊墓賳T——無處不在的政府……在一個負責管理好幾個村莊的政府分支機構,650萬盧比的公共費用中有450萬完全是捏造的。這個村務委員會的名字叫做賈納瓦德?!澳钦媸翘呦矂⌒粤?,”尼克希爾說,“那些政府官員把我們帶到一座攔河壩,我們事先已經知道在他們的支出賬目上,這座大壩已經被寫成了四座。而他們又帶我們從另外三條不同的路去了三次,卻希望我們沒有發現這是同一座水壩。我們甚至都無法生氣,只是感到太可笑了?!?兩名戴著白色穆斯林頭巾的驚慌失措的男子跑進來尋求幫助。他們是當地的小官員,因為把公共財產放錯了地方,怕被警察控訴。這份出現問題的公共財產是一張很長的紙,上面寫滿了下一個月要領薪水的人的名字。他們說這張紙被鄰居的羊吃了。我發現這樣一個類似于“狗把我的家庭作業吃了”的笑話后,很難忍俊不禁。但是其他人似乎都相信這個故事?!班従拥难蚝芸赡軙粤怂麄兊男剿?,”尼克希爾說,“在季風到來前的這個季節,這里沒有草,羊會吃任何東西,包括紙張?!憋@然,這并不是拿替罪羊開玩笑的時候。第四章 假象之馬——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持續威脅2002年10月15日,在新德里附近的加加爾鎮,一大群高種姓的印度教暴徒將5名達利特男子用私刑處死。當時這5名男子正抬著他們從鄰村買的一頭牛的尸體。作為查謨副種姓的成員,制革是他們的一種世襲職業。有人聲稱,他們為了給牛剝皮,才先將它殺死,于是將他們吊死,并把他們扭曲的身體懸掛起來讓人觀看?!澜缬《冉檀髸淖罡哳I導人吉里拉?克修爾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根據我們的印度教圣典,牛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毖韵轮饧?,5名低種姓印度人的生命不及一頭牛重要。第六章 許多新月——分裂的南亞穆斯林我和他們交談的主要內容是迫在眉睫的阿富汗戰爭,氣氛激烈而友好,這些學生顯得非常興奮。他們設想肯定是塔利班勝利。這位毛拉顯然更有演講天賦,他比學生們談得更多?!懊绹诵叛鍪裁茨??”他問,“他們沒有信仰。他們只為自己生活。他們的生活沒有自律,沒有秩序。而在阿富汗,塔利班恢復了法律和秩序。你知道嗎,沒有一名德奧班德學院的學生犯過一起強奸案?!薄?“你在你們的西方學校里接受的是世俗教育。你們的社會里沒有道德規范,只有自我放縱。你知道塔利班為什么不害怕美國士兵嗎?”他停了一會兒,才說出最后一句妙語:“因為美國士兵就像一群孩子,他們還吃巧克力?!?004年4月,我飛往巴基斯坦的商業中心卡拉奇,去觀看幾年來印巴兩國板球隊的首場比賽?!碌陌突固谷巳翰粩喔叱骸鞍⒖怂f歲,萬歲,萬歲!”“阿克塔萬歲!”肖艾布?阿克塔是巴基斯坦最迅速的板球投手。然而,當印度的擊球手表現出色時,巴基斯坦人的歌聲又變成:“印度萬歲,萬歲,萬歲!”我遇到的每一個印度人都告訴我,巴基斯坦人對待他們就像久別重逢的兄弟一樣(去觀看的人大多是男性),商店店主不收他們的錢,出租司機給他們打折,旅館也不向他們收錢,走在街道上還有巴基斯坦人過來給他們糖果和小禮物?!《汝犣A得了比賽,他們得到了一大群巴基斯坦觀眾長時間的喝彩。第七章 三角關系——印度與美中的關系及21世紀的世界格局當美印兩國外交官在酒店的宴會上互敬香檳時,美國工會很可能就在隔壁會議室游說制裁印度的IT部門。在日內瓦世界貿易組織里,中印聯手推動美國和歐盟減少農業津貼,卻在維也納國際原子能組織里互相攻擊。美國視印度為抵御中國崛起的關鍵壁壘,同時通過向巴基斯坦出售戰斗機,與其保持親密關系,而這些戰斗機不知何時可能就會被用來對付印度……沒有戰爭,美國不能阻止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因此它將繼續支持印度崛起成為制衡中國的力量。同時,印度想既得益于美國的幫助,又不危及它與中國的關系。這樣的三國角力充滿變數,既有機遇也有羈絆。第八章 新印度,老印度——印度現代化的多面性從我對面的鋪位傳來一個小孩的聲音:“你叫什么名字?”我轉過身,看見一個錫克教男孩正在好奇地打量著我。我回答了他。然后他又問:“你來自哪個國家?”我又一次回答了他?!拔以o女王寫過一封信,”他說,“她還沒有給我回信?!彼嬖V我,他建議女王陛下應該多來拜訪印度,這里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他還給布什總統寫過信,建議他從伊拉克撤軍。同樣,這一次也沒有回音。通過詢問,我知道他有10歲,在阿拉哈巴德上學。他的父親是一名少校,沒有和他們一起旅行。他母親在下鋪(印度的頭等車廂常有四個鋪位),這時起來告訴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趕快睡覺。然后,她把主燈關了。這個小男孩等了一會,直到確信他母親已經睡著了,然后把臺燈打開并照向我。就在我即將進入夢鄉時,他又開始和我說話?!案嬖V我一些有趣的事,”他興高采烈地說,“我今晚不打算睡覺?!蔽蚁氡M辦法勸說這個小家伙關燈睡覺,但是不論我請求、誘騙還是威脅,他都巧妙地駁回,而且不讓我感到討厭。因為他的堅持太過樸實?!拔也幻靼孜覀優槭裁床荒芎煤媒徽勔幌?,”他說。于是,我就同意考考他的知識面。我從簡單的問題開始,從印度總理、財政部長、印度最大的河流到斯里蘭卡的首都等,他答得不費吹灰之力?!拔也皇莻€大傻瓜,”他說。于是我又把問題轉向問歐洲的首都,他同樣覺得輕而易舉。然后又問他印度的動植物,在這方面,他的知識要遠比我豐富,接著又轉到美國總統,如此等等。就這樣一問一答大約過了一小時后,他突然決定要來審查一下我的職業和教育水平。他的問題都根據我的回答再做出調整,并逐漸開始構建出我的形象,然而這似乎更像一個罪犯。他還不時地把臺燈照到我的臉上,察看我是否昏昏欲睡。最后,我和這位不知疲倦的拷問者達成了一項協議。如果我告訴他我的手機號,以使他可以在任何想繼續談話的時候給我打電話,這樣他就允許我睡覺。但是,他太過于從字面上理解這項協議了。不知道過了多久,枕頭下的手機開始振動并把我驚醒?!拔抑皇窍氪_認一下你是否給了我假的手機號,”一個熟悉的聲音從對面傳來,他用手機告訴我。我責備了他,但是立刻就后悔了?!耙呀洓]有多少時間了,”他說,有些垂頭喪氣,“再過5小時火車就到終點了,我們談點兒什么呢?”于是,我們的談話又重新開始?;疖囋谟《缺狈讲挥嬈鋽档男℃偞┬?,每隔一小時左右就會到達一個小站。好幾次我們都到月臺上買杯香料奶茶,奶茶盛放在印度特有的土陶杯中。我逐漸對他無止境的好奇和有些早熟的智慧產生了興趣。沒有幾個十歲的孩子了解如此多的東西。而且盡管他徹底地漠視我的睡眠計劃,但仍然顯得很有禮貌。他還頗有心計,每當我的眼皮快要合上時,他就問我:“再要一片餅干嗎?”最終,在挖掘了他想得到的所有情報后,他宣布是睡覺的時間了。然而,晨曦已經初現,再過一小時左右火車就要到達終點?!拔覀冋娴脑撍X了,”他用一種溫和的警告的語調說,同時以印度人特有的方式輕輕搖晃著腦袋,“明天我們可以繼續談話,晚安?!辈灰粫瓦M入夢鄉。而我早已錯過睡覺的點,再也無法入睡了。不知何故我發現自己笑了。這種笑源自心底,然后慢慢地、靜靜地向上升騰,帶著些許樂觀的情緒,蔓延至全身,充滿整個身體。有人曾告訴我:“記住,印度總是會贏?!庇《瓤梢宰屇阍诶Щ蟛唤獾耐瑫r發笑。直到火車到達德里,我的笑意還沒有完全沉淀下來。

      媒體關注與評論

        不顧諸神   來源 價值中國網 何黨生   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這個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經濟增長的南亞次大陸國家依然是充滿了矛盾的奇怪國度:它是民主社會,但依然盛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它是羽翼漸豐的核大國,但依然有40%的兒童營養不良;它有著歷史悠久的反物質主義文化傳統,卻正在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本書從政治、文化、宗教、社會的各個方面,展現了一個正在全面轉型的印度及其對世界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使我們可以避免用一兩個原因作為印度崛起或者不崛起的答案。.具體來說我有四點體會:..1, 印度的民主有

      編輯推薦

      《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不僅充滿趣味,還是一份對當代印度有深刻洞察力的報告。該書進退有距,能同時滿足各方面人士的需求。對不熟悉印度的外部讀者來說,本書對印度做了很好的介紹;對印度讀者來說,其深刻的見地一定能激起他們的共鳴?!Z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本書描寫了印度這個奇妙、惱人而又無與倫比的國家。正如我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的一位印度朋友所說:《不顧諸神》非同凡響。盧斯行文幽默,富有感情,對印度有卓越的領悟?!矶担–hris Patten)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不顧諸神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5條)

       
       

      •     《不顧諸神》對那些想了解真實印度的人不締是一部電影!國內其他的有關印度的書要么是關于經濟的,要么是關于人文的,這書從甘地主義、尼赫魯精神的源頭出發,說明了為什么印度獨立后的幾十年時間深受其哲學影響,而有那么多的制約經濟發展的管制。它的獨到的眼光捕捉了印度的民族主義、等級制度、普遍貧困的現象,也站在國際戰略的視角描述了當今世界對印度和中國的政治??上У氖怯⒄Z的俏皮并沒有精準地傳遞。
      •     如果你對經濟感興趣, 這本書值得一看!
      •     對于我這種對印度基本無知的人來說,這書很好地講解了印度這個國家的一些特性,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個休閑讀物的話,那么會略有些深
      •     因為工作關系,去過印度7次,對這個國家有一定了解。當然,對于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你了解的越多,產生的困惑也會更多。這本書,是我帶在身上,在印度出差途中讀的。感覺很真實,作者對印度的方方面面非常了解,同時有自己的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更酷的是,書寫的很有趣,作假帶考察團從不同的路去同一座橋那段,讓我笑了很久。
      •     盡管這么說可能不厚道,但是讀的時候,確實產生了優越感,盡管我認識的印度朋友都是些很好的人。
      •     印度一個奇快的混合體,去過印度后,再來讀這本書,有了切身感受。
      •     蠻不錯的,講述了印度的文化等方面。
      •     如果你對印度沒什么印象的話,建議一定買這本書看看了解一下他們的腐敗和他們的文化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     本書作者以在印度居住多年的外國媒體工作人員的角度,比較全面的介紹了印度的情況。內容包括印度的政治體制、農村與種姓制度的現狀、貧富分化、種族仇恨等敏感問題,特別是談到了中國與印度的比較,對于發展及效率的探討。 作者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比較客觀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對于我們了解印度,并對比思考我國發展之路,具有積極意義。
      •     翻譯的晦澀難懂!
      •     和我的期待還有一點距離!不過也還可以!
      •     不顧諸神,只是論述當今印度的反傳統一面。但,反傳統不也是印度傳統的一部分嗎?
      •     這部書很利于我們理解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
      •     作者在印度生活了十幾年,對印度有著很深刻的了解。這本書讓讀者很好的了解印度發展。但是西方社會在對待印度和中國的時候,喜歡戴有色眼鏡,明顯偏愛印度。在最后的中印發展比較中,帶著明顯的西方社會愛好,過分鼓吹印度。
      •     現在,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總喜歡拿我們自己和印度比較。實際上,在發展的道路上,印度有印度的特殊問題,我們也有我們自己的特殊問題,很多問題是有很深的歷史根源。而且同一問題可能有很多總不同的解決法式。在發表意見時應該先了解問題本身。
      •     印度的崛起或者不崛起不是一兩個原因可以道明。英國人的視角看印度總是更加客觀。這本書集合了大量的訪談和歷史資料,若對印度沒有任何了解會很吃力。
      •     看著標題不錯,就買了。送人的,覺得還行
      •     雖然不是印度人寫的,但是也挺吸引人。
      •       
          曾經有個流傳很久的段子:
          
          天堂門壞了,上帝要招標重修。
          印度人說:3千元就弄好,理由是材料費1千,人工費1千,我自己賺1千;
          來個德國人說:要6千元,材料費2千,人工2千,自己賺2千;
          最后中國人淡定地說:這個要9千元,3千給你,3千我的,剩下3千給那個印度人干。
          上帝拍案:中國人中標!
          大概編寫這個段子的人依然抱有“亞非拉階級弟兄質樸而實誠”的觀點,認為印度人比國人吃苦耐勞,又誠實廉價。而讀過這本《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崛起與發現》 之后才知道,這個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崛起的某些奇怪的,甚至不同尋常的方面。最早是在羅輯思維第一季最后一期節目中看到的這本書的推薦,很幸運的從市圖書館借到,非常開心,30萬字的書籍,用了6天才讀完這本看似浮光掠影、實則一針見血介紹印度方方面面的經典作品。
          
          這本書全面的介紹了印度的強勢政府、種姓制度、民族沖突、精英統治、地緣政治以及發展機遇和挑戰等形形色色方方面面。具體的內容真的非得讀過才知道,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觸也是非常巨大的:
          
          一、傳統是動力而不是負擔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佛陀的故鄉,弘揚民族文化,發展傳統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貌似中國也是如此,但是,如果把傳統當成唯一重要的事情,那么傳統就不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動力,而是沉重的負擔。不管是置辦女兒的嫁妝還是考古自己文明的起源,都是如此。我們國家也是如此啊,如果某個事情如法爭辯過別人,就說這是我們的傳統,否認他就是不愛國這樣的論調也比比皆是。
          
          二、開啟民智比民主更重要
          一直以來,都認為民主是根治腐敗的唯一良方,但反駁者拿菲律賓和印度的例子總是讓人啞口無言。在作者的筆下:印度政府的腐敗幾乎成為一群瘋狂逐臭的蒼蠅,其中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社會組織發起一項核實政府開銷的運動,在核實政府官員支出帳目上的4座水壩建設情況時,發現官員們從4條不同的路帶領他們去了同一個地方,即便如此,也沒有任何一個公務員因此被解雇,更不用說被判刑罰了?!比螤柟偾逅扑?,無奈吏滑如油“不是反腐要重拳的問題,而是開啟民智,讓人人成為反腐警察,去監督他們,舉報他們,形成強大氣場的問題。這一點上,我們當前做的比他們強的多。
          
          三、精英應成為領袖而非神
          不管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圣雄甘地,還是自幼在國外受到高等教育的精英尼赫魯家族,以及當今各個民主黨派領軍人物或者教派領導者,在印度他們往往不由自主的走上了神壇,在書中有一張很好玩的相片:人們在朝拜端坐在蓮花臺上佛像的同時,竟然也一同朝拜著穿西服系領帶戴眼鏡的低種姓精神領袖安培多迦爾,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前在國內轟動一時的暢銷書《走下神壇的某某某》,當民眾信任他們的精英領導人到無以復加,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那么精英和草根之間就必然會分裂了,不是情感上的,而是心智和關注層面上全部都不一樣了,而精英們又沒有圣經、金剛經上面記載諸神的無盡法力,結果必然是民眾的崇拜如夢幻泡影,如夢亦如電。。。。。。
          
          一點遺憾
          一提起印度,在歷史和神話上就想起西游記和諸多佛經,在軍事上就想起62年那場對我們感覺痛快淋漓的勝利,在政治上想起大象和巨龍的爭吵。。。。。。這些書中都沒有涉及到,作者作為西方人,關注點和我們不同都可以理解,但是不花費篇幅描繪一下寶萊塢就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了,而作者筆下的寶萊塢女星,各個漂亮非凡,身穿誘惑之極的濕身紗麗,思想上卻極度保守,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        《不顧諸神》(In spite of the Gods),愛德華·盧斯著,張淑芳譯,中信出版社,2011年8月第2版。
           四年駐印記者生活讓作者有此一書的感觸。與中國一樣,印度也是大國,也很復雜。但兩國間相互了解遠遠不夠。兩個月前去出差時,知道兩國一年來往不過數十萬人次。印度于制度上看低中國,中國于發展上看輕印度。兩國似都沒有真正去了解與認識對方。其實,兩國是如此不同,也是如此相似。很多表面上不同之處其實內里一致。作為一個英國人,在書中都能時不時進行中印比較,我們的學者與記者應該更能吧。
           印度的經濟、政府、種姓、印度教、國大黨、穆斯林、大國關系、傳統與現代化,幾個主題已大略涵蓋印各方面。作為不了解印度者,大可一讀。但作為西方人寫的書,不太合我等閱讀習慣,讀來有散漫之感,似信筆到何處便是何處。另外,翻譯仍太粗糙。。。
      •       ——《不顧諸神》書評
          by荔枝
          
          印度,這片恒河流域神奇的土地,有人如此形容它:“只要一下飛機就臭氣熏天,直撲而來?!庇《裙嫒缜鸺獱査u價的那樣是一個有著野蠻宗教的野蠻國家嗎?
          
           甘地與尼赫魯的執政區別
          
           同為國大黨領袖,獲得倫敦律師執照,主政印度,但尼赫魯并非贊同甘地的每一句話。甘地認為農村應該成為印度社會的主體,死守文化自豪感及對現代主義根深蒂固的蔑視。甘地的信條在執政中表現為印度保護棉織品而對合成纖維長期關稅歧視,各種阻礙紡織企業超越家庭手工業規模的立法規章制度,懲罰成功者。無論是18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末的中國,現代化工業過程對國力的增強是舉足輕重的。而印度始終在甘地以及甘地之后的時代里未經歷過大規模的工業革命,由于沒有像中國那樣的制造業,大量的勞動力依舊生活在農村。
          
           尼赫魯由于受到英國費邊社影響,篤信國家計劃和社會主義,支持國有化。他的政府主導閉關自守的經濟計劃,得到了戰后英國工黨政府的支持。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農業撥款1/3,195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農業撥款1/5,當時有4/5人口依靠農業生存。1950年韓國與中國、印度人均生活水平相當,50年后韓國人均收入1萬美元,是印度的10倍。1951年印度獨立后的首次人口普查識字率僅為16%,3.2億人中有1/7的人會寫自己的名字,人均壽命32歲。
          
           甘地與尼赫魯的遺產
          
           尼赫魯的遺產是保留了官方語言為英語,由于中產階級使用流利的英語,比低種姓階層更容易獲得公立高等教育的特權,今天服務業和印度理工學院,以及具有極強競爭力的制藥企業等已經成為印度最令人值得驕傲的領域。
          
           然而盡管這些領域在世界上都是數一數二,印度的農業現代化和制造業進程卻不容樂觀。其中變得更為困難的實質是思維模式。印度精英長期以來對農村情有獨鐘,甘地主義在特權階級以及高種姓印度人中普遍存在。都市化進程的印度被視為對他們在文化與社會中傳統支配地位的嚴峻挑戰。泰戈爾曾說:“在印度農民開始重建農村,其使命是延緩民族自我消亡的進程,農村是印度人生命的搖籃,如果不能給予農村應該擁有的一切,就等于自殺?!?br />   
           最受人尊敬和最卓有成效的社會活動家阿茹娜羅伊來自上層種姓家庭,她是一位徹底的甘地主義者,將農村視為印度未來的中心,組織起工人和農民權力組織,為農民爭取基本權利。她本人也穿著土布紗麗,從城市住到村莊里,和村民們一起。她只吃素食,過著苦行僧一般的日子,有時候為了抗議而靜坐,絕食。他們有抵制英國運動,他們希望印度在發展的同時避免城市化。
          
           印度真的養不起農民嗎?
          
           1967年英迪拉甘地繼任總理,當時刺激出口而盧比貶值,為了防止支付危機,申請國際援助。美國人靠船只來哺育印度。1991年海灣戰爭影響了印度,盧比再次貶值,為石油埋單成了這個國家長期的噩夢。2003年軟件業收入終于超過了印度全國進口石油的費用。但是直到今天你依然能看到印度還有廣大的貧困的農民呆在土地上,超過1億的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許多還要搬到城市,他們認為幾百年生活在糟糕的貧民窟也比生活在農村強。就以比哈爾為例,比哈爾的人均壽命是全印度最低,1/10家庭才享有用電,1/40人擁有電視機,比哈爾地區占全國營業收入0.7%。
          
           印度缺糧嗎?不。印度自己就是糧食出口國,印度的耕地條件優于中國。只要合理進行農業投資,處理好工業化,完全能解放大量農業勞動力。2003年公共糧倉儲存6000萬噸谷物,足夠貧困線下的家庭使用。面對如此眾多的貧困家庭,印度政府也不是沒有作為。阿瑪蒂亞森將印度政府政策的結果比作士兵們誤殺自己人時用的詞——友方射擊。印度旨在降低貧困的面向農民的補助體系時,政府以高于市價的價格從農民那里購買了面粉和大米,以此來提高農民的收入。但實際運行中它成為最高價格的維持體系,糧食價格過高沖擊到了每一個人,最貧窮的人們幾乎所有的收入都花在了糧食上。
          
           印度缺錢嗎?不。大量的財政被用來補貼投資高等教育,支付國防經費。1991年許可證制度取消后,中產階級、高種姓和精英們獲得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他們是服務業、制藥業和其他新興的私人部門中的中產階級。但同時有更多的變相許可證制度朝著社會底層發展,比如人力車執照限制,車夫們只好賄賂警察。
          
           集體行動的難題——腐敗,沒有真正的改革
          
           公眾不能將對官僚體制的失望通過投票箱轉化為對這個體系的真正改革。
          
           尼赫魯扶持的重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的,開發科技實力,而印度缺乏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這點從印度航天與造船工業可以看出。在制藥業、生物科技、服務業等領域能夠勞動的工人人均教育水平超過中國。由于廉價制造業并不需要勞動者太高的教育水平,印度的基礎教育的覆蓋率不及中國,中國的基礎教育投資讓更多人擺脫了文盲的厄運,能夠從事廉價制造業。因此印度的廉價制造業無法與中國競爭。印度的勞動大軍4.7億人中,不到7%的人被正式雇傭,僅3500萬人擁有穩定工作,繳稅。2005年印度的制造業就業工人700萬,而中國已經達到1億。同時由于最嚴厲勞動法,礦工都無法被解除雇傭關系,企業用工更趨于保守。
          
           在印度社會,高種姓是不屑于從政的。就拿泰米爾納德邦和北方邦做個比較,前者政府更為高效,已建高速,吸引外資投資,有著大量就業機會,1/2為城市人口,該邦是印度城市化程度最高的邦,90%的人口受過教育,69%的政府崗位是低種姓的。而北方邦有70%的公共資源被挪用,比哈爾邦只有10%的人口居住城市,50%的人受過教育。
          
           泰米爾納德邦之所以出類拔萃,是十八九世紀的基督教傳教士在泰米爾納德傳教,讓低種姓有更多的上學機會。在民主之前這里的低種姓運動就已發展,通過權力大力扶持基礎教育,婦女讀報寫字,為鼓勵孩子有午餐計劃,醫療干凈。這里有一個相當規模的城市中產階級,他們認同規劃對社會的必要,向不同身份背景的人提供公共服務,在城市中種姓沖突是被淡化的。
          
           由此可見,越是堅守甘地主義的地區,種姓沖突越厲害,而城市化進程反而能夠消融種姓之間的沖突,吸引投資,帶來就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地方政府官僚的普遍腐敗似乎在泰米爾納德邦很少存在。而在其他地區,由于高種姓一直占據著特權位置,而低種姓長期以來生存在貧困的環境里,為了出人頭地獲得穩定的工作,低種姓更愿意從政。在印度憲法奇怪的311條款的保護下,根本不可能使一名腐敗的公務員降職,更不用說解雇了。
          
           印度的民主真的那么好嗎?
          
           今天我們看到在印度教與穆斯林的沖突中,警察袖手旁觀因為他們是印度民族主義的一份子。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奮力爭取排外的印度教。他們的前身是國民志愿團,成員幾乎都有科學背景(高種姓),深受法西斯主義啟發,墨索里尼黑衫黨是他們的偶像。一旦兩個都是原教旨的宗教相互排斥,就會引發不可避免的暴亂。
          
           尼赫魯的世俗主義不是將宗教與公共生活各個方面分離,他允許每個宗教團體保留自己的民法(涉及結婚、離婚、出生、死亡和遺產繼承等),它違背了憲法規定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但這是印巴分治引起暴亂后對留在印度數百萬穆斯林的一種必要妥協。1950年憲法規定個人權利和群體(宗教的)權利其中一條規定,政府要更改任何一個宗教群體的法律必須征得這個群體3/4成員的同意,政府很難干涉傳統習俗。根據宗教區分印度人的權利,使得政黨無法抵擋不同身份選票的誘惑,見風使舵。國大黨吸引選票強調的是世俗、包容的印度民族主義和中立的經濟體系。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的印度人民黨吸收穆斯林和基督教以外的選民,印度教占人口總數已達85%。不過,如果所有的低種姓群體聯合起來團結在同一個低種姓政黨的領導下,將會永遠統治印度,可是,低種姓之間也有種姓歧視。
          
           這些看似多元的宗教文化在印度人自己看來是值得驕傲的文化,他們相信他們的文化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精神運動使得印度成為獨一無二的超自然文明體??上г谖铱磥?,這種反現代主義的、反物質主義哲學的、將農民永遠束縛在土地上的種姓制度(它是一個宗教嗎?)將是印度很難跨過去的坎,也許還可能成為災難。因為它們已然阻礙了印度朝著物質文明、工業文明前進,并且讓自己的教義超越憲法,通過民主的手段實現各自的宗教特權,固步自封,越發變得排外。
          
          正是因為沒有自由,民主在印度充當了集團分利和尋租的工具。多神世界觀和價值觀,種族仇恨與歧視,以及自以為是的文化相對主義和保守主義,都是印度發展的絆腳石。印度社會的理性化進程被印度教-伊斯蘭教-種姓制度打亂了。什么時候他們下決心搬開這一切,什么時候他們才可能急起直追。
      •        剛上大學的時候在一本文摘雜志上讀到一篇<<令中國知識分子慚穢的印度知識分子>>,摘自2003年的<<上海文學>>。文中描述的印度知識分子在城市里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他們卻放棄自己的舒適生活像苦行僧般地到農村去做義工,幾十年如一日地扶持弱勢群體。比如文中的N律師,“幫助組織的婦女自助小組如何自制肥皂、紡紗或做手工藝品”,他的老婆則極力阻止中國客人購買工廠化生產的精致印度民族服裝,要求他們買農民手工制作的土布民族服飾。另一位S教授“他從來只用國產貨”,“他正和他的學生們發起一個“不喝可口可樂”的運動、、、把這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他說我們要警惕新的殖民化”。這樣的精神當然令人感動,但當發現他們的行為中包含著濃濃的反市場、反工業化的情緒時,讓人感到不是滋味。這些印度知識分子的行為很難說只是做樣子、博名聲,長時間的堅持必定有內心堅定的信念支撐。我絲毫不懷疑這些印度知識分子的真誠,我說他們矯情不是指責他們虛偽不真誠,而是在于—無論他們意識到與否—他們的做法實際上強化了印度的不平等(也就是強化了他們自身在社會上的地位),這是對他們甘地式奉獻精神的深深嘲諷。
          
          
            印度知識分子的左傾不是一天兩天了。用杜贊奇的話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由于印度是殖民地,其現代化是英國強加給印度的,因此印度知識分子對西化持抵制態度。但實際上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并沒有破壞印度的社會結構,相反英印政府的建立使原有的社會結構在新的政治環境下得到了強化。原居社會上層的婆羅門因接受新式教育而成為英印政府的公務員和包稅人(所謂的柴明達爾制)。其他種性的人則處在受壓迫的地位。婆羅門接受的新式教育具有明顯的傾向性,他們大都選擇人文社會學科,鮮少有人選擇就讀理工科。這導致英國在印度建設近代工業時要從英國招募工程師。獨立后印度的高等教育也不平衡,選擇理工科的學生遠少于人文藝術學科。原因在于婆羅門出身的大學生一心想著進入政府公共部門任職,而不屑于去做“勞其筋骨”的工程師,做這樣的工作似乎有損婆羅門的尊嚴。
          
            獨立后印度制定了以美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走上了議會民主制的道路,經濟上卻選擇了蘇式計劃經濟。從此印度經濟的發展經歷了45年所謂的“印度式的增長”(年均增長率不到3%),直到90年代初市場化改革后才漸有起色。為什么印度這段時間的經濟增長如此之低?將這一時期印度經濟的發展模式與拉美對比,可知印度經濟簡直比拉美還拉美。拉美各國民粹主義與重商主義相混合的經濟發展模式(高度的經濟管制、貿易保護主義,政府將經濟資源投注在高技術重工業行業,教育上輕基礎教育重高等教育)或多或少的被各國軍政府所終止,期間各國還搞過一些自由化改革。印度則在尼赫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當然,如果印度的計劃經濟搞得好,那么它的經濟也不會至于如此糟糕。然而印度受民主制度的掣肘決策拖延不決,政府行政效率又極低(只要看看印度低效的基礎設施建設就知道印度政府的無能了),印度的計劃經濟非常失敗。最近印度國防部購買一批槍支彈藥,因國產質量太差而實行國際招標采購,其國有企業之差可以想見。而就是這樣差勁的國有企業,國大黨內部高層還有人認為公共部門是印度經濟的發動機。(印度國大黨議員馬尼.尚卡爾.艾亞爾“印度的發動機不是私人企業http://www.infzm.com/content/84429)
          
            今天印度的經濟結構極度畸形,制造業極其落后而軟件業高度發達。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打著平等的旗號,實際上卻強化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擴大了貧富差距。尤其重要的是在此種經濟發展模式中,社會各階層的發展機會截然不同。受過高等教育的婆羅門精英壟斷了政府公務員和國有企業雇員以及律師、教授這樣的穩定而高薪職位。獨立前就存在的私營企業主則受益于貿易保護主義與經濟管制,因壟斷利潤而發展壯大。身處社會底層的低種性階層雖然獲得了政黨為收買選票而推出的微薄補貼(就是這些補貼,最大的受益者還往往還不是農民這樣的社會最底層,而是經濟狀況還不錯的城市居民),但他們卻沒有獲得向上發展的機會。制造業的發展,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發揮比較優勢迅速做大經濟總量,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使大批農村貧民學會工業社會中的生存技能和知識將農民轉變為市民,積累資金與社會資本繼續向上發展成為企業家,為下一代提供更重要的生活條件與教育條件。在此基礎上,因技術累積進步,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產業升級能成就規模龐大的先進制造業、高科技產業。而印度當前的發展模式則將底層社會隔絕在現代社會之外,卻依靠精英教育為上層社會培養了大批西化精英。
          
            而這樣的經濟政策是由誰制定的?是印度的知識分子制定的。印度雖然實行多黨選舉制,但選出來的議員和官員大都是社會上層的婆羅門,因為這些地方精英控制著其所在地的選民。國大黨的成員就基本上是印度上層的知識分子,都受過良好教育,尤其是黨的高層都有著高學歷。
          
            長期掌控印度政權的國大黨,其權力一直掌握在尼赫魯.甘地家族手里。尼赫魯死后,其女英迪拉.甘地繼任總理,英迪拉遇刺后其原本不打算從政的長子拉吉夫.甘地出任總理。7年后,拉吉夫.甘地也遇刺身亡,國大黨立即推舉其意大利裔遺孀索菲亞.甘地為國大黨主席。次年,國大黨在大選中獲勝,本應出任總理索菲亞.甘地因考慮到自己的意大利人身份而選擇了放棄,但她一直占據國大黨主席一職,掌握著國大黨的核心權力,并且還在培養自己的女兒普里揚卡?甘地作為接班人。其權力世襲的程度在自稱共和國的國家中,大概只有北朝鮮可以比擬。然而就這樣一個在黨內搞封建世襲制的政黨卻打著追求社會公平、平等的旗號,長期在國際左翼話語體系的包裝下實行反市場化的民粹主義經濟政策,這不很諷刺嗎?更諷刺的是,他們被自己為下層民眾服務的苦心孤詣所感動不已,他們的政策卻恰恰加劇了底層民眾的貧困。
          
            政治上的家族世襲與經濟上的民粹主義往往相伴而生,經濟上的民粹主義支撐了家族政治的延續,而世家出身的政治人物則繼承傳統的經濟政策。此種情況并不是印度所獨有的,而是在不少第三世界民主國家中存在的普遍現象,除印度外,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東南亞的菲律賓、拉美的阿根廷等國莫不如此,只是在這兩方面各個國家的程度不一。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irra_Alfass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_R._Ambedk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A._P._J._Abdul_Kala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nd_Trunk_Road
          
          http://en.wikipedia.org/wiki/Rudyard_Kipl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mes2win
          (Alok Kejriw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ums_Up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una_Roy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mon_Magsaysay_Award
          
          http://en.wikipedia.org/wiki/Nandan_Nilekani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kesh_Moh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iv_Sena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l_Thackeray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lu_Prasad_Yadav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layam_Singh_Yadav
          
          http://en.wikipedia.org/wiki/Yadav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yawati
          
          http://en.wikipedia.org/wiki/Murli_Manohar_Joshi
          
          http://en.wikipedia.org/wiki/L._K._Advani
          
          http://en.wikipedia.org/wiki/Sheila_Dikshit
          
          http://en.wikipedia.org/wiki/Syed_Ahmad_Khan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rul_Uloom_Deoband
          
          http://en.wikipedia.org/wiki/Asma_Jahangi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nia_Mirza
          
          
      •       此書從宗教, 歷史, 文化, 政治, 經濟各方面 介紹印度.
          
          要看懂此書, 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學知識, 不然你會覺得印度很亂.
          
          要看懂此書, 需要有一定的歷史知識, 不然你會覺得印度的現在很怪.
          
          要看懂此書, 需要有一定的宗教知識, 不然你會困惑佛教的問題.
          
          
          一句老話, 中國今天比她好, 不代表明天比她好.
      •       感覺沒有什么邏輯,不知道是翻譯的原因還是什么。但是最后的綜述很有論文的感覺。
          
          ⊙20國集團 ?20國集團或者廿國集團,由八國集團(美國、日本、德國、法國 20國集團、英國、意大利、加拿大、俄羅斯)和十一個重要新興工業國家(中國、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亞、 墨西哥、 沙特阿拉伯、南非、韓國和土耳其)以及歐盟組成。?source: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261.htm
          
          ⊙中國GDP(2011)為日本(印度)的3倍左右,和美國擁有同樣位數。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PPP)
          http://www.therichest.org/world/worlds-largest-economies/
          
          ⊙很讓人疑惑的是印度一直鼓勵落后的手工業,即便是慈善人士,應該來說具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國際視野,仍然主張做一些淘汰掉的,類似于中國大煉鋼鐵時代一樣的勞動??梢岳斫鈩趧恿λ刭|比較低,中國的幫扶也會從一些低層次的做起。但是似乎印度是完全的希望那樣,即便有更高效率的選擇。
          
          ⊙對比:印度VS 中國
          資金密集 ? 勞動密集
          就業機會創造的不多 ? 就業機會很多
          小型手工業收到鼓勵 ? 大型制造工廠
          高等教育 ? 基礎教育
          穩定性高 ? 同一性高
          難以出現統一決策 ? 威權
          言重于行
      •       一般來說,這樣一本書大約一個中午的時光就可以讀完。但這本書卻用了三天,主要因為所述的內容很新鮮,在閱讀時總會引起豐富聯想。而且作者資料很豐富,能細細咀嚼。
          
          這本書是一部很好地了解當前印度社會的入門讀物。作為一名有政治經驗的資深記者,愛德華.盧斯將印度社會細致梳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意識、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時空,都匯集在他的筆端,給讀者展示印度的全景。
          
          從他的書中可以引起許多思考:
          
         ?。?)印度是一個極其多樣的社會。多樣不等于自由,自由不等同于民主,而多樣、自由、民主等都在印度交織,成為一種奇特的社會;
         ?。?)印度具有許多發展的潛質與機遇,也存在許多問題。但印度的崛起一定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其有自身的特殊過程。而且其崛起也是一種不可否定的事實。印度走得慢,但一直在走;
         ?。?)文化是無法被抹殺的。印度的悠久傳統給予其豐富的文化積淀,也帶來許多社會問題。但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否定或者毀滅文化;
         ?。?)信息化、國際化將為印度社會的進化注入新的活力;
          
          讀完這本書,有了強烈去印度轉轉的欲望。了解這個國家,體味千年文化交織混雜的味道,是咖喱味嗎?
      •       印度跟中國真的是一個德行,整個社會崇尚當公務員,而且公務員不能開除,這點比中國狠。公務員只能調職,薪水低,無官不貪。
          
          GDP在提升,但是社會大部分成員并未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傳統仍在,但是年輕一代已經無視。
          
          高科技企業、功課畢業生世界一流,但是農業、制造業極度落后。
          
          不同種姓、階級之間的歧視嚴重。
          
          英迪拉·甘地19個月的獨裁統治,要求“效忠于”政府,摧毀了傳統的道德,滋養了腐敗。
          
          “在一個完全民主的體制下,封建的社會關系依然經久不衰?!?br />   
          本書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一副印度全圖。
      •       2011-09-13 這本書大篇幅從經濟宗教入手解釋印度政治包括選舉、軍事、外交等現狀,結尾小篇幅描述文化生活,偏向綜合性、整體性的論述。因此,本書較適合的讀者為對印度民俗生活有一定了解的人群,并不太適合對印度沒有任何直觀體驗的讀者,前者正可以通過這本書把零碎的見聞串聯起來,而后者無法在閱讀過程中取得豐富全面的信息而容易編入自己的主觀想象??傊?,這是本雜糅得還不錯的書。
      •       very different
          多元宗教和印度教原教旨主義
          種姓制度
          英語和相應的畸高的服務業
          中央集權和科舉/分裂和官員世襲
          英國留下的法制精神
          一個右半腦的國度,相比之下國人的創造力實在太缺乏了
          
          a little different
          嚴格的勞工法
          更加nb的工程科技精英階層
          更加年輕
          民族分爭
          政府怕富人
          好面子的外交風格
          外國資本的抵制
          
          similiar
          農村是大部分
          同樣缺石油
          農民工和貧民窟
          政治早熟,政府的腐敗和貪污
          司法,警察系統的貪腐更嚴重
          政府怕洋人
          新富階層的暴發戶心理
          
          insight
          市場化改革時,政府部門也進行剝離,內部薪酬市場化改革
          走向一個現代社會,沒有極端宗教組織是一種萬幸
      •       清真寺的塔尖上有時會突然響起呼喚穆斯林做晚禱的聲音,加入到濕婆神廟的鐘聲中。各種各樣的聲音融匯成一種奇怪的刺耳的音調,縈繞在深紅色的天空中,這是一種你只能在印度找到的混合物。
          
          近代印度的 宗教 政治 教育 的發展以及最普通人民的生活
      •        國內影視作品中,印度人往往是以上海英租界包著頭帕皮膚焦黃的巡捕形象出現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里,印度人是整天無所事事閑散在街頭的赤貧群體。所以,在讀《不顧諸神》前,對這個南亞次大陸上的國家著實沒有什么好印象。作者盧斯曾是《金融時報》駐印度的記者。他是英國人,也是印度人的女婿,所以他對于這個國家的了解少了一般西方人善于的夸張和浪漫主義情節。駐印的五年間,他接觸了印度的個階層,走遍了印度的各個邦,最終成就了內容翔實文筆生動的《不顧諸神》。
            引言部分,有一段泰戈爾的話:“在西方人眼里,我們的文明是高深的玄學,恰如鋼琴在雙耳失聰的人眼里,只有指尖的跳動而沒有樂聲?!惫庞《仍鴦撛炝耸澜缟献畎l達的抽象思維體系,它有哲學的宗教,也有宗教的哲學。在物質主義壓抑人類心靈,虛無主義迷茫人類判斷的今日,越來越多的西方人把印度的哲學當作一劑解脫精神痛苦的良藥。書的開頭,是對奧羅新村的描述。這個村落是由一個法國人在1968年建立的,她當年追隨印度宗教精神領袖奧羅賓多高士,并以后者的名字為村落命名。這個村子里都是印度哲學的虔誠追隨者,是一個大的精神修煉場所。村民大多是白人,當然也不乏東亞人和南美人?!熬袷サ睢笔俏鞣饺艘恢睆娂佑谟《阮^上的光環。這個名號至少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表明他們對印度思想超凡脫俗的崇敬,二是帶著輕蔑態度看待它的反物質主義和神秘主義。無論是在往昔的殖民者還是當代的西方人,兩種看法的分野一直存在。很多西方人認為拯救地球危機的最后希望就在于印度。這里的印度儼然已是超物質的精神化的實體。而且印度人往往樂于接受這樣的看法,盡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印度也在為經濟增長而卯足動力。
            書中提到了影響現代印度的三巨頭:甘地、尼赫魯和安培多伽爾。他們的知名度也可以按這個順序排。盧斯說,書名的靈感來自于尼赫魯曾說過印度最大的優勢與自己的宗教并沒有專門的、甚至必然的聯系。而印度最大的優勢正是其尚未鞏固的民主??蛇@句話真的很值得商榷。
            書中有兩個章節專門是講印度“臭名昭著”的種姓制度和持續升溫的印度教民族主義。簡單的說,種姓制度是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群體。其核心價值觀念是“潔”與“不潔”,以此劃分出高貴的人和不可接觸者。后者即通常所說的賤民。盡管在賤民領袖安培多伽爾任制憲委員會主席時,印度憲法已經明文規定廢除種姓制度,并在政府編制內為低種姓特意保留份額。但種姓仍然作為重要的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存在于當今的印度。所以我們在關注印度時,時不時會聽到高種姓虐殺低種姓的消息,這或許已不算新聞了。之所以我要加上引號,是因為西方人受天賦人權觀念的影響,看待這項制度多偏于其殘忍、僵硬和保守的方面。但真正意義上的種姓制度主要帶有社群分工的意義,而略帶有“物種”的意義。有趣的是,種姓這個詞并不是印度的詞匯,而是起源于拉丁語,原意為“純潔”。我們常常有這樣一個誤解,以為高種姓作為特權階層,往往是富裕的。其實不然,在印度農村里生活了大量貧困的婆羅門,而城市里也不乏富裕的低種姓群體。盡管身份和某些待遇懸殊,印度的獨特在于這種不公正卻深深影響了印度的民主制度。除了四個大的種姓以外,每個種姓還有許多的副種姓。同一種姓通常是聚居在一個地區的,而且低種姓之間并不是團結的,有些甚至是互相敵視的。當有人打著種姓的旗號并為每個種姓量身定做承諾時,往往很能贏得一個地區(基本上一個種姓)的多數選票。當今印度政壇活躍著低種姓支持的政黨。咋看起來,低種姓群體在政治上,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事實上,這些政客只是在煽動種姓偏見和開空頭支票,除了為自己謀取特權外,很少做些改善選民生活的事。最嚴重的是,這種民主運作方式,是在進一步分化各種姓,這違背了當年安氏的想法。當年他在制憲會議上與甘地產生了巨大分歧,主張通過城市化來解決種姓問題。如今的分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強化種姓之間的不平衡。 然而,因為經濟增長的緣故,許多富裕起來的或正在富裕的低種姓群體正在模仿高種姓的生活方式。婆羅門的節日也開始成為其他種姓的節日。這種在事實上消弭差異的趨勢被稱為“梵語化”。
            胡適說過歷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姑娘。為了特定的意識形態,篡改歷史是灌輸一個集團政治理念的最好方式。1998年,印度教民主主義分支之一的印度人民黨歷史性地在大選中打敗國大黨取得統治地位。接著就是教科書大面積的修改,主要是為了證明印度原住民哈拉帕人會騎馬。他們和一般認為的后來入侵的雅利安人是同一種人。2002年,古吉拉特邦的印度教極端主義分子發動了針對穆斯林的暴亂。而當時人民黨把持的政府卻保持恐怖的沉默。 而也正是在人民黨執政期間,印度成功試爆了核彈,極大破壞了《核不擴散條約》建立的秩序。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印度的民主建設始終走不出宗教思想的陰影。在印度這樣一個精神文明高度發達并一直延續的國家,對宗教的虔誠和對神的信仰深深根植于大多數人的心中。就像伊斯蘭教徒會說安拉保佑一樣,印度人也總是在祈求濕婆的庇護。盡管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但印度在服務業和高新產業上的成就引人矚目。我曾困惑為什么像印度這樣一個識字率遠遠低于中國的國家,在通信技術領域還有鋼鐵制造業上卻走在前列。盧斯先生在談尼赫魯的政策時,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解釋。在他執政的期間,印度花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竟和初等教育一樣多。盡管當年遭到了很大的質疑,但隨之建立的一批優良的理工類大學,為這個國家的崛起培養了無數的精英。他們的離岸通信技術和軟件外包服務,每年都會掙來大筆的美元。而像塔塔這樣的大集團,生產的優質鋼鐵遠銷歐美,還有它的鄰國。從這里就可以看到世界辦公室和世界工廠的區別。外資在我國建廠造汽車,而我們用的是印度提供的鋼板。
            印度的神奇還在于其服務業占的比重竟然達到經濟總量的一半。而這一比例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才應該具有的。一想到印度那巨大落后的農村地區,困惑到甚至覺得詭異?!禫字仇殺隊》的主人公V說,在面具之下的思想是不懼怕子彈的。圣雄甘地倒在那顆罪惡的子彈下已過了半個世紀,但他的思想特別是對農村的深深情結依舊是印度知識精英難以釋懷的。甘地憑借強大的道德感召力凝聚了印度農民。他重視鄉村的傳統并希望延續下去,維護鄉村原有的風貌,以對抗西方現代文明和物質主義的強勢。這顯然有點理想主義了。他并不喜歡學校教授那些科學規范的課程,倒滿心希望孩子們在成年之前學些簡單實用的工藝。而安培多伽爾則希望通過城市化,打破傳統鄉村自治機構“潘克雅特”的壓迫。他們作為三巨頭中的兩位,意見上的分歧對后世的影響不言而喻。這使印度政府在解決農村問題上時常猶豫不定,而腐敗更是在這一問題上雪上加霜。
            在印度有這么一句諺語:“事情沒有表明上看得那么好,也沒有表面上看得那么糟”。能凝聚如此多的宗教和民族,印度已經是政治史上的奇跡。印度建國時,許多人都認為它不可能長久的維持,分裂是最后的下場。然而印度沒有,正如尼赫魯所說印度最大的優勢在于尚未鞏固的民主。因為民主,各種力量能夠彼此沖抵;因為太過多元化,民主有時又顯得動蕩不安。
            《羅摩衍那》里有猴王哈奴曼,《西游記》里有孫悟空。如果寶萊塢或者三爺投資把他們放到一部電影里去,我想我是很有興趣觀賞的。
          
          PS:終于寫了篇讀書筆記,這學期過得,唉。。。。。。
          
      •      ?。ㄩL文,慎入)
         ?。ㄒ唬?br />   最近忙里偷閑地又讀了三本有關印度的著作。
          導師贈閱的《陌生的近鄰》似乎更適合對印度知之甚少的人士用來掃盲(可惜我已過了這個階段);更早的兩本,《印度慢吞吞》和《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則是頗為深入、細致的社會觀察。盡管兩者都討論了印度自獨立以來,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困境及其應對,且作者皆為“印度通”式的英國記者(《慢》書的作者之一涂立先生在印度供職二十余年,而《不》書的盧斯先生在五年的印度采訪生涯之外,索性娶了個印度夫人),但兩本書的視角與風格卻迥然不同?!堵窌哂械湫偷腂BC紀錄片的氣質(涂立先生與萊特女士供職于BBC?;蛘?,用另一個較為貼切的說法,我曾將它比作印度版的《南方周末》),故事性與鏡頭感強,以“小”事件折射“大”問題?;蛟S是浸淫印度文化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作者早已將印式“慢”文化內化于自己的敘述,或許是作者將讀者設定為那些和他一樣深諳印度國情的“資深印度通”,又或者僅為契合“印度慢吞吞”這個標題……總之,整本書都是“讓故事說話”,作者自己則退居旁白之席,在有限的“戲份”里也多陳列事實或僅作技術性“串場”,對事實背后那些來龍去脈的道理卻并不急于點破,而讓讀者自己去掩卷沉思。
          《不》則顯然不同。無論是問題的提出、分析框架的搭建、比較視野的運用還是政治經濟學解讀有意識的貫穿始終,《不》處處體現了這位《金融時報》記者高屋建瓴、宏大敘事的野心(因此又被我稱作印度版的《第一財經》)。書中固然也有很多具體的采訪見聞,但作者安排給它們的“戲份”顯然不及《慢》書:它們更多地服務于作者的宏觀框架,而非獨立地發出“自己的聲音”。相比之下,作者的見解與評論則是該書的“重頭戲”。很多在《慢》書中“欲遮還羞”的道理,在《不》書中都能明確地找到答案:作者分別從經濟、政府、種姓政治、(極端)宗教、政黨政治、外交以及民生角度對印度社會做了全面的考察,而讓讀者對21世紀這個特殊節點上“不顧諸神”而“奇怪崛起”的印度有了堪稱“全景式”的了解。(難怪偏重政治經濟的《不》的中譯本乃由青木昌彥與吳敬璉先生主編的清華公共管理學院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文庫”推出,而《慢》的中譯本則被選入更重文學與哲學的南大“新經典文庫”)
          撇開上述風格或視角上的差異,就內容而言,也是《不》更對我胃口。在《慢》書中,作者想要論證“管制不善(bad governance)并非所有困擾印度之問題的根源,但它毫無疑問放慢了印度充分施展其拳腳的步伐*”。然而十篇報道中有六篇是按以下邏輯展開:某一地區具體的某負面(乃至悲劇性)事件——事件背后反映出困擾這一地區(乃至整個印度)的某一(綿延數十年之)大問題——問題得不到根治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政府政策不當或實施不力。由此,給人感覺便是論點的后半句得到了充分論證,而前半句獲得的支持卻少得可憐??紤]到印度發達的公民社會,作者也的確提到了NGO或民間運動對推動善治(good governance)的貢獻及努力。但其杯水車薪的效果反倒更印證了政府的巨大失職。(換言之,政府的缺位得嚴重到什么程度,才能讓如此規模的公民社會之力量淪為“杯水車薪”?。?br />   相比之下,《不》的論述則討巧許多。宏觀的視角使政府治理得以成為論述的一個環節(而非全部)。在無數大大小小的“鐵證”下作者并未多加辯駁地承認印度政治的腐敗與落后,并且從古代歷史與殖民遺留、低種姓與高種姓、民族主義與世俗主義、王朝政治與“神圣家族”等多個側面論證了政治不力的成因。(而在《慢》中,這些內容則以一種“曖昧”的事實散見于“從頭爛到尾”、“打造數位海德拉巴”等篇中,直到結語處作者才略微點出了這種所謂“奈塔—巴布政權”對貪污、低效與壓迫的影響機制。)但作者同樣也比《慢》書更詳細地記敘了印度業已取得的矚目成就。更值得稱道的是,在對比了印度內部的各種黨派、執政思路,各種“主義”之后,作者將比較的視野拉大,加入了中國與美國這兩大元素,剖析了印度與兩國的互動及其對21世紀世界格局的潛在影響。在“中印崛起”不絕于耳并日益成為現實的今天,這種視野無疑兼具前瞻性與現實意義。
          
         ?。ǘ?br />   本書的標題,不顧諸神,也頗值得反復咀嚼。作者對此的題解是:本書題目的靈感……來自尼赫魯?!八f印度最大的優勢與自己的宗教傳統并沒有專門的,甚至必然的聯系?!保òㄉ形捶€固的民主、多元化的傳統以及充足的人才資源和科技實力)概言之,作者想要說的似乎是:印度之崛起在于不顧宗教傳統之神。但這樣理解是否準確,在我看來頗值懷疑,尤其在親眼見證其首都街頭幾公里不見垃圾桶(箱),但卻必定能在一公里內找到神廟,或者哪怕只是簡單地劃一塊地、擺上神像、圍上干菊花便供路人祭拜的“臨時廟”之后——印度人對宗教、對神祗的虔誠似乎不容否認。那么,印度崛起中所不顧的“諸神”又當作何解?
          重讀之后特別注意到作者在引言部分提到“20世紀印度最重要的三個人物”:甘地、尼赫魯以及安姆貝德卡(“對印度的國家性質和發展方向而言,即使將印度所有的神靈、軟件經理人以及核科學家加在一起,也不及這三個人的影響大?!盤.S. Dr. Ambedkar書中翻譯成“安倍多伽爾”,我按自己舊習,仍翻作“安姆貝德卡”)。不禁覺得,“不顧諸神”中的神與其從字面上理解為宗教神祗,或許解讀為這“印度歷史三巨頭”更為貼切?這當然是個大膽(甚或有失偏頗)的猜測,但通讀全書,又發現我的“大膽”亦不無道理:不管是不是印度之本意,其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的崛起或多或少歸功于對“三巨頭”之某些思想的背離。在展開具體的分析前,想要提醒的是:用這種新穎的思路解讀印度的崛起,并非想要否認其在崛起中的種種問題。貧困、環境惡化、艾滋病、官僚腐敗等不僅在本書中,而是在幾乎所有論述當代印度的書中都能了悟一二,便不再贅述。(當然,“在印度,事情永遠不會像它表現的那么好,也不會像你看到的那么糟?!保?br />   
         ?。ㄈ?br />   首先來看甘地。如果說甘地的非暴力是幫助印度走向獨立的關鍵,那么,反物質主義大概就是他留給獨立后的印度的最大遺產。的確,至今仍有為數眾多的印度人以其獨特的道德和精神力量而自豪。但這種自豪早已無法理所當然地推論出“尊崇”;相反,兩者正以一種“相安無事”的“奇怪”方式越來越背離。經濟與軍事力量的攀升與全球化的深入使如今的印度人可以毫不遮掩對消費文化和品牌文化的追逐。這新一代的消費群體“幾乎無暇顧及印度的傳統生活方式,同時也對父母長期以來當做真理的信條感到不耐煩”。物質主義之風通過寶萊塢這一“消費品部門的共謀”而播散,最突出的影響便落在印式婚禮之上?;槎Y甚至成為“印度新興中產階級相互攀比的對象”,而“一個比較大型的婚禮,在向親戚和朋友遞送請柬時,會附送路易威登的包、露華濃化妝包、寶格麗絲巾或普拉塔飾品等”。此情此景,作者不無戲謔地說道:“如果甘地泉下有知,一定會深感不安?!?br />   盡管反物質主義作為一種普遍的國民思潮正日益消失,但被印度人尊為“國父”的圣雄留下的烙印遠不限于此。另一個十分重要也頗具爭議的“遺產”便是甘地關于農村的哲學,即“農村應該成為印度社會的中心”。盡管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這種哲學在今天的印度“已經成為孤兒”,但“作為一種社會態度,甘地對農村的見解……仍然可以從許多高級外交官以及法官口中聽到,而在印度的非政府組織中它也仍然是主流?!边@種若即若離的態度恰恰導致了整個印度社會持續的貧困:一方面,農村的教育、就業機會常年由非政府組織提供,僧多粥少,政府卻往往袖手旁觀;另一方面,許多印度精英對農村的執拗固守(“盡管事實上他們中沒有一個事生活在農村的”),卻也在無意間阻礙了更好的城市規劃。
          
         ?。ㄋ模?br />   比起甘地潛移默化的處世哲學,尼赫魯總理在位16年則使其有足夠的空間將思想具體化為國家政策(并通過其女兒、外孫的“王朝式執政”延續影響)。作者認為,尼氏留給印度的烙印有三,分別是民主主義、世俗主義和社會主義。其中,民主主義除英迪拉宣布緊急狀態而中斷19個月外大體無恙;世俗主義和社會主義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首先從經濟政策角度來看“社會主義”的破滅。盡管尼赫魯的理想是打造“費邊社會主義”,但其思路卻多少與中國有幾分相似:拒絕私有企業和金錢膜拜,主張政府領導的國家工業化,重點建設鋼鐵工業和大型發電站……因此,其經濟政策的失敗對中國人來說也就不難理解了。
          印度至今為人稱道的1991年經濟改革則標志著對尼赫魯主義的徹底拋棄。改革的直接動因來自印度外匯儲備的告急;改革的第一波號角則是取消許可證制度(license raj),同時以貨幣貶值與加大開放為條件換取IMF的資助。四年后,印度加入了WTO。尼氏“建立一個不受前殖民統治影響的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夢想”終于破產。但印度活躍的中小企業以及日益加深的(尤其是IT服務業的)全球化參與度,如今卻已是公認的“印度奇跡”的基石。
          相比其經濟政策的慘淡結局,尼赫魯的世俗主義夢想受到的沖擊則小得多。表面上,印度憲法仍將印度定義為世俗主義國家;秉承這一宗教立場的國大黨也一直是印度政治生活的中堅力量。但自20實際80年代中期以來,這一夢想卻“多次遭受印度教復興者的攻擊”。國大黨的迅速衰落既是印度教民族主義活躍上升的契機又是其結果,最終甚至導致了印度教復興運動的政治組織——印度人民黨——的執政,直到2004年國大黨重新贏得組閣權。印度人民黨的執政遺產是個頗有爭議的話題。在宗教方面,其激進的策略的確帶來了諸多社會動亂:印度獨立后最嚴重的三次流血沖突中,印度教激進分子兩次扮演了主角(1992年的阿約迪亞清真寺騷亂及2002年古吉拉特高得拉的暴亂),大大小小教派沖突更是不勝枚舉。尤其是古吉拉特的騷亂更帶有旁人難以想象的法西斯色彩。
          但從國家實力的提升來看,正是印度人民黨對國防與科技的狂熱第一次將印度帶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強國之列。1998年瓦杰帕伊上臺僅幾周,就成功在拉賈斯坦邦的塔爾沙漠進行了5此核試驗。雖然對大國崛起的判斷還包括重要的經濟指標,但印度躋身核俱樂部無疑為其掌握了基礎性的話語權。印度的核試驗固然有地緣政治上的迫切考慮,但即便如此也很難想象在其“道德超級大國”的立場堅持下,(盡管其也在逐漸轉向實用主義,)國大黨會提出造核武的設想,罔論將之付諸實踐。似乎只有瓦杰帕伊的印度教政府才有“用核試驗向美國叫板”的勇氣與魄力。而這也正是為什么“一度信封尼赫魯在獨立以后倡導的道德外教政策而反對核武器的許多人,轉瞬之間發現自己也在揮舞著三色國旗慶?!保槺闾嵋痪?,瓦杰帕伊的核試驗同樣也是對尼赫魯外交政策背離。)然而,不同于其激進的宗教政策與強悍的國防政策,印度教政府的經濟政策較其前任要保守得多,甚至有向尼赫魯“經濟自給”回潮的傾向,直至被國大黨的重新上臺而中斷。在辛格總理這位91年改革功臣的帶領下,印度連續7年維持了6%以上的經濟高增長(只有09年國際金融危機下,增長率減緩至5.678%)。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以如此微妙的順序先后增強,也算是世紀之交的印度至幸。
          
         ?。ㄎ澹?br />   最后要提到的是當年印度制憲委員會主席安姆貝德卡博士。最初知道安氏是因其在制憲會議上與甘地就農村問題的分歧。如前所述,甘地始終堅持“農村本位”,但安氏則堅定地以城市化作為國家的出路。更深層的原因則在于他寄希望于城市化來實現低種姓與高種姓的平等,最終使得種姓制度徹底瓦解。盡管種姓制度確已被憲法明文廢除,但“作為一種政治身份,它依然長盛不衰”。乍一看,對安氏理想的背離似乎與印度的崛起無關;然而,若對印度日趨盛行的種姓政治作一分析,首先可以看到:純粹的人數優勢與儲存選票庫方面的高效迅速地鞏固了低種姓政黨在印度政治版圖中的節節攀升。盡管這些政黨在指定社會政策的能力與經驗上皆有欠缺,并且更致命的是“低種姓領導人并沒有通過強調下層社會的共同點,而將他們團結起來,反而更將注意力集中在將它們區別開的方面”,但低種姓群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更多地進入政府部門工作,顯然是這諸多漏洞無法抹去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低種姓人群參政頻繁對其生活帶來的“梵語化”影響:低種姓的人們“正通過追隨同樣的神靈、進入同樣的寺廟和慶祝同樣的節日來復制高種姓人們的文化”。因此,現階段安姆貝德卡的理想雖看似遙不可及,但毋寧說它正以一種背離其愿望的方式在逐步靠近其愿望所指向的結果?;蛟S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作者才認為“歷史終將站在安氏這邊?!?br />   由此可見,印度在20世紀末的崛起多少與其對三位重要領袖的“遺產”之不同程度的背離有所關聯。但若進一步追問為何“不顧諸‘神’”,我倒覺得這是印度從超越俗世的精神自滿中“屈尊還俗”,更理性務實地認清周遭情況之后的一種必然調整。用我們更熟悉的語言,或可稱為“與時俱進”。但對這個詞卻應當報以一種審慎態度?!芭c時俱進”帶來的成功并不必然能夠容忍與傳統更迅速更徹底的、肆無忌憚的背離,盡管很多時候,“傳統”的確看似快步前進的束縛。我想,印度一定深諳此道,唯此,“進步”與“落后”的角力才能形成這樣一幅(世俗)政經舞臺上的日益強大與其(精神)宗教生活的穩固之間、缺乏大規模工業革命(的過程)與經濟騰飛(的結果)之間、政治的腐敗低效與民主之間,以及對他國(美國)支持其崛起的戰略目的(制衡中國)的憤怒與利用之間微妙平衡的圖景。亦即作者所言之“奇怪崛起”。
          
         ?。?br />   2009年,我在對印度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對盧斯先生在序言中說的“印度總是向……充滿好奇的外來人敞開大門……表現得毫無保留的親切、坦率、友善和寬容”,我有著無比感激的、深深的共鳴。當年,印度也是以這樣的“親切、坦率、友善和寬容”對我施了魔法,讓對其一無所知的我深深為之著迷。此后,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許多與印度有關的學術或非學術書籍,我的法學畢業論文做的是印度憲法及其農村基層自治,這個夏天在耶魯又比較了中銀改革前后的城鄉不平等……隨著對印度了解的深入,其中的瓶頸也逐漸顯現:fact的東西看了很多(或自認為看了很多?),但其中的rationale還是知道得太少。在這樣的尷尬時刻遇見這本《不顧諸神》,無疑我是幸運的:作者對個中facts的挖掘、對其背后rationale的總結都可謂全面而獨到。而這也正是我(相比《慢》或其他我已接觸過的論述當代印度的書籍)更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它不見得是最棒的(這著實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正如也有很多豆友覺得本書“浮光掠影”、“線索凌亂”、“不知所云”),但卻是當下最契合我對印度已有的了解程度、進一步的了解需求,并能給我帶來最多啟發的作品。能以這本書作為上一階段的終結奔向更深入的研究,對我來說,真是個很好的結果。
          下一站在哪?也許是Sunil Khilnani的The Idea of India (recommended by Dr. DU).
          
          
          *原文:We do not suggest that bad governance is the root of all India's problems, but ... there can be no doubt that it's a brake slowing down a country with enormous but unrealized potential.
      •       究竟宗教和科學誰更具有終極的真理意義,真還是讓人困惑的問題。憎惡宗教狂熱,但每次又會被那虔誠的眼神打動。器械的文明真如盧梭所說是人類的枷鎖么?宗教真的能保留人類靈魂最后的安靜么?
          印度在學西方的道路上多少保存了自己的文明精髓,如果都是以西方的標準來衡量先進與否是在抹殺多元化。每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路要走。如果非要有全世界可以通行的價值,我希望是真善美,而不是這種或那種主義。
      •        好幾次想停下來不看了,后來純粹是為了不想落一個半途而廢的名堂駑著頭皮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動力是因為通過各種渠道,知道印度和中國一樣,古老的國家在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很想通過一本書籍窺探這個過程??上Э赐赀@本書,只記得滿滿的文字,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章節和整體概念。
           作者是個印度通,但是可能野心過于宏大,想寫出一本史書一樣的宏著來,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種姓等等多個方面,但就像印度的咖喱飯一樣,看完之后只濃稠的咖喱汁,醬乎乎的。但沒清晰感覺到其中的主菜和材料,讓我仍然是一頭霧水。
           我還是希望能有一本抽絲剝繭的書,能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用比較寬闊的視野去描述現代印度的轉型和變化。以此來對比和思路與中國的變化和發展。
           也不能說沒有一點收獲,印象比較深的是印度的經濟結構,與中國通過制造、紡織等行業帶動大量勞動力發展不同,印度經濟形成了很奇特的二元結果,一部分是大量生活水平一般的農村人口,另外一部分是通過軟件、服務外包發展起來的中產和富裕階級。這點與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里面的開篇描寫是一致的。
          
           如果誰有好的解讀印度入門書籍,還請推薦。
      •       In Spite of the Gods: The Strange Rise of Modern India
          
          5月20日
          
          前天晚上把這本書看完。寫得很好,文筆風趣、觀點深刻、證據充實、結構清晰。讀此書是我想在去印度之前做點功課,對印度先多少有點了解。此書不僅提供了很多我本來一無所知的背景知識,也引發了很多思考?,F在無暇一個個展開來討論,希望到了印度或從印度回來之后,有了些切身的感受,再把這些想法拿出來仔細探討。這里只簡單地記錄一下最主要的兩點想法。
          
          全書分八章。第一章講印度經濟發展的兩極性,第二章講其龐大、低效的國家機構及官僚階層,第三章講種姓關系及賤民階層社會地位的改善,第四章講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的上升,第五章講國大黨的興衰演變,第六章講穆斯林問題,第七章講中印美三國關系及對國際格局的影響,第八章雜亂無主題,討論了些文化、社會方面的新變化。最后的結論里給印度的發展開了一大堆藥方。
          
          印度與中國的最大區別在于,他所經歷的是一個社會精英領導的驅逐殖民者的獨立運動,而中國所經歷的是一個由社會下層推動且廣泛參與的改造本國社會結構、推翻本國的統治階級的革命。任何就中印在獨立及解放之后的比較都需從這里出發。這一差別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印度的“舊社會”里原有的社會結構、階級壓迫、種姓制度,基本上沒有受到什么大的沖擊就延續到了建國后的“新社會”里。新社會與舊社會的差別,夸張一點地說,只不過是英國人治理還是一幫子被英化了的印度人治理(比如,甘地與尼赫魯都是倫敦培養出來的律師)。中共建國過程中所推翻的三座大山里,印度的獨立只推翻了殖民主義這一座大山,而農村里的地主老財、城市里的官僚資本、以及遍及全社會的種姓差別,均依然如故。
          對于經濟發展,這樣不同的起點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呢?此書并未涉及到這一點(很可能也沒有意識到)。但在我看來,這帶來的就是中印發展模式的不同。中共在建國后,雖然也走著蘇聯的路子,壓迫農村來進行工業化的積累,大搞重工業,但不管怎么樣,還因為有先帝這樣草根出生的領導人,用了些極端的手段,把工業化的進程也推廣到了農村(土法上馬、大煉鋼鐵、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等等)。另一方面,在農村里,推翻了原有統治階級、進行真正的土地改革,集體化后又使得農村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生活條件、醫療教育的改善成為可能。在城市里,經濟發展的方式也讓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參與其中,而不是象印度那樣,將大多數人排斥在正式經濟部門之外。正是因為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改變和中共的草根(或者說就是“民主”)的性質,才使得新政權會在在建國前三十年里對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的建設進行巨大的投入,而為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并且使得后三十年的發展也是以能讓大多數的國民參與其中的方式展開的(農村改革、鄉鎮企業、私營經濟、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的興起等等)。
          相比之下,印度90年代以來的發展反映的卻是其未經革命改造過的社會結構對其經濟政策的制約。印度建國后所致力于投入的全是些僅僅造福于城市精英及農村里婆羅門種姓的項目,比如說龐大的國家機關的建立、對城市重工業和高等教育的傾斜性投資(而對農村的基礎設施、教育與衛生的忽視)。之所以如此,說到底,就是因為其政權是掌握在受英國教育的婆羅門精英手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苦大眾有的只是選票這個理論上的武器,卻從來沒能將其轉化成實際的政治力量。因此政策的制定幾乎是完全沒把勞苦大眾的利益放在心上的。而其結果也就是各種發展的條件只為精英階層所準備,而一旦到了90年代“改革開放”了,經濟發展的機會出現了,能參與其中并由此獲利的,也只是極少數的精英群體─比如說,到IIT接受了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教育的畢業生們能在軟件公司或電話服務中心找到高薪工作。而絕大多數的農村及城市平民人口卻仍然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印度全國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蔬菜與水果因為沒有交通設施運出來而腐壞變質、有一億的農民身無寸土,而所謂代表著印度的成就的信息產業卻只雇傭了全國勞動力的0.25%──這樣搞下去,窮人什么時候能翻身!
          所以說,印度現階段奇特的發展模式──借助少量受高等教育的科技精英而直接參與到高端產業的國際競爭中,但能允許大量勞動力參與的制造業卻無法起步、農村發展停滯不前──是其未經改造的社會結構、政治權力的不公平分配和由此而決定的政策取向所決定的。而同樣,中國的發展模式也有其社會與政治的根源。
          從傳統社會轉變成一個資本主義的現代社會是個艱難的過程,需要的是對傳統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的徹底改造。這一轉型過程在不少西方國家也是通過戰爭與革命來完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沒有經歷革命的印度還遺留著巨大的社會轉型的工作要完成。而這些工作能否在不經過劇烈的社會動蕩的情況下,而由一個傳統、保守的社會與深陷于此社會之中、為權貴階層所把持的國家來自發、漸進地完成,還是個未知數。起碼也是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今天的印度竟還要面對著在東部山區一點點呈燎原之勢的毛主義農民武裝起義(Naxalites),就說明印度未競的社會革命還隨時等待著爆發出來。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比較就是中印建國的第一代領導人的區別。甘地在個人道德上是個圣人,尼赫魯看來也不錯,起碼對于民主理想是堅持的,對自己手中的權力也自我約束;而先帝在這方面是個大壞蛋,這一點如白晝黑夜一樣分明。但要說對各自國家未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卻不那么簡單了。但對于政治人物來說,個人道德是次要的,如何以政策引領國民才是重要的。在這后一點上,甘地與尼赫魯都有問題。甘地是對傳統農村的過度浪漫化的迷信,忽視了農村社會里巨大的不公平、美化了農村的貧困,且因此而造成了至今仍在的一股抵制農村改革的、不說是政治上但起碼是思想上的勢力。而尼赫魯的問題則是其精英主義。尼氏其父就已經是個被徹底英化的有錢的律師,而尼氏本人從小就在一大堆下人伺候著、在一個完全英式的莊園環境里長大,之后再到倫敦受教育、從業。他固然是從英國人那兒學到了民主,但這樣背景的人對印度社會有多少了解、對民間疾苦有多少同情,實在是成問題。
          甘地與尼赫魯留給今日印度的遺產基本都是負面的東西。甘地留下的有文化層面上對西方物質主義的反抗和對傳統印度生活方式的美化和政治上的反西方與獨立。他的文化思想雖然有哲學上的正確性,但對于今日印度的發展來說,都是保守和開倒車的力量。尼赫魯在政治、經濟兩方面的遺產更糟糕。政治上是一個被權貴階層所把持的龐大、低效、無視民間疾苦、阻礙社會進步的官僚機構,而經濟上則是以國有企業來推動重工業發展及進口替代的失敗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模式──這兩點都成了印度今日發展的大敵。尼赫魯在文化上反宗教、追求世俗化與理性化的遺產倒是積極有用的,但其影響卻在被日漸興起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所壓制。
          第一代領導人中留下了最正面的遺產的是賤民出身的Ambedkar。而其遺產──改造種姓制度、提升賤民地位和推進社會公平與流動──卻同時也是印度建國六十多年來做得最不足的方面。
          
          中國有經濟民主,印度有政治民主。但印度的政治民主又有其荒唐性:印度的民主政體對最大多數群體利益的關注卻遠不如中國。這表現的就是民主政治的一個問題:獲得多數人的選票遠比獲得多數人的認同與支持要容易。印度的民眾有政治參與,卻沒有政治權力。中國的民眾沒有多少政治參與,卻能有更多的政治影響。
          印度民選產生的官員與龐大的Indian Administrative Services (IAS)里的官員的關系很象中國古代通過科舉考試而被朝廷任命的“官”與負責地方政府實際操作的“吏”的關系。雖然民選的官還多少要對民意負點責,而IAS中的吏們卻是完全不受任何勢力的牽制的。民選的省長連把一個小吏撤職的權力都沒有,他能做的只不過是調動單位。
          
          看完此書之后,又到wiki上進一步了解了一下印度種族、宗教、語言方面的多樣性?,F代印度從幾千年的歷史中繼承下來的與現代中國所繼承的,實在太不一樣了。中國在兩千多年前便形成了統一國家,之后雖屢經分裂,但大多數國民對于一個正統的統一國家的認同基本上一直是在的,所以即使是孱弱且偏居一隅的南方小朝廷們也一個個念念不忘地要北伐、要一統中原。而印度則從與秦朝同時的阿育王時代實現過統一之后,直到與晚明同時的莫臥兒王朝這一千八百多年間都是被為數眾多的政權分治著。而這后來實現統一的莫臥兒王朝還是象元、清式的外族統治(印度經歷了幾百年的伊斯蘭統治,統治者是來自中亞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印度歷史留下來的、真正能凝聚大多數人的遺產似乎只有一個:種姓制度。地不分南北、教不分印度穆斯林、語言差異也沒關系,種姓制度倒是在印度各個社群里都被采用。印度的一億多穆斯林人口很多是原來印度教的賤民為了逃避種姓制度的壓迫而改信伊斯蘭教,可成了穆斯林之后,發現種姓制度又被復制到了這邊來。
          印度這么大,地域差別也很顯著??偟膩碚f,跟中國一樣,南方比北方發達、進步、現代。印度南部講Dravidian (德拉威)語言的幾個邦(Kerala, Tamil Nadu, Karnataka, Andhra Pradesh)是印度治理最好和最發達的地區。印度信息產業的幾個重鎮(Bangalore, Hyderabad, Chennai)都在這幾個邦。我原來誤以為講泰米爾語的是印度社會中落后、貧窮的人群,現在看來正好相反。這個狀況跟歷史與文化一定有什么關系。
          另外,從人均收入上來講,印度最富的倒是西部我這次要去的古吉拉和旁遮普這兩個邦。古吉拉是個很特殊的地方,有點像中國的福建。此地的人向外移民最多(尤以英美兩地)、歷來有經商的傳統、移民后自然也就還都混得不錯,因此往回寄錢也多。甘地就是古邦的人。但此地的文化卻是隨著經濟的富裕與現代社會開倒車:婦女地位是在印度最低的(新生兒的男女比例也是最失衡的)、印度教原教旨主義也在此最盛、吏治也腐敗。而最惡劣的就是2002年所發生的導致數千穆斯林被屠殺的宗教沖突。
          印度的北部是民生最惡劣的地方:人口重多、經濟落后、政治腐敗、氣候惡劣,政府還不思進取,大搞種姓政治或宗教政治,使得民間矛盾愈發加劇。
      •       我所服務的是家美國公司,也有不少同事是印度人,在和他們的接觸中覺得他們對中國的理解還是相當有限的-除了一個中國通,因為他有一個很好的臺灣朋友??紤]到這些印度同事還是受過相當教育視野相對廣闊的,我們可以想象到印度國內的普羅大眾對中國能了解多少。
          
          反過來說,我們何嘗不是僅僅基于一些道聽途說或者網上的見聞就對印度充滿偏見,我這邊有很多人提起印度不外乎就是臟亂差,好一點的也就是保留對印度文化的一些好奇(比如瑜伽),沒有多少人真正試圖去明白這樣一個離我們近在咫尺文化綿延數千年的古國,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在想些什么,他們依靠一種怎樣的文化或者邏輯來做事和思考。
          
          回到這本書本身,正如一位書友提到的,多細節而少深度。所以它并不能完全勝任開啟思維的角色,但是至少在開拓我們的視野有所裨益。
          
          讓我們用盡可能平靜開放的心態去嘗試理解印度。龍象之爭過于籠統,知己知彼才是上策。
          
          
      •       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印度的中文書中最好的一本,真正想了解印度,不是獵奇或對印度莫名崇拜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建議去過印度再讀或回來后重讀,和奈保爾的書結合著讀。
      •       記者寫的書,一般都會有細節豐富但缺乏深度的特點,本書也是如此。誠如勒口上的介紹所言,盧斯向讀者展示了今日印度的政治、宗教、社會、文化面貌,有他的觀察,有訪談,有一些佐證材料,但沒有“綱舉目張”的感覺,讀起來很累(跟字太小也有關系)。書里舉的許多例子,稍微改頭換面,就像是在描寫中國了,比如說:許多事都是在夜里辦成的,因為那個時候政府的人都在睡覺。
          
          盧斯顯然是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在審視印度這個龐大的發展中國家,當他談到他們的宗教,談到社會精英對鄉村生活的推崇,以及民主名義下的種姓政權實質時,我幾乎可以清楚地聽到他不屑的牢騷:“怎么能這么頑固呢?怎么能這么愚昧呢?”所以他錯過了某位宗教大神的“左腦文化vs右腦文化”理論蘊含的啟示:在文明發展的歷程中,西方提供了硬件,印度提供了軟件,二者需要相輔相成,最終殊途同歸。
          
          撇開他的職業所決定的敘事特點和他的文化所塑造的偏頗立場,他的這本書算得上是對當代印度的全方位立體式素描,也可以作為我們了解印度的一個入口吧。
          
          我一直對印度很感興趣。最古老的傳統和最迫切的現代化意愿相互制衡,推動著它游游緩緩地前進??死锵D悄绿嵩f過,他去過世界很多地方,但是有一種安然自得的表情,只在印度窮人的臉上看到過,不過即便是在印度窮人的臉上,這種表情也越來越少見了?!坝《取边@個名字,會喚起許多刻板印象,比如說終日打坐的苦行僧、衣衫襤褸的人們赤腳在骯臟的城市穿行、冒著黑煙的拖拉機給牛讓路、鼻子上貼著金箔頭發盤起紗巾遮面露著肚臍跳舞的東方美女,等等等等。在印度已經為世界貢獻了好幾個諾獎得主,在印度IT精英已經攻占硅谷之后,上述印象理當被糾正、被更新。
          
          另外,印度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自近代以來遭受西方帝國主義的壓迫,它的獨立史同樣是血與淚寫就的,而且由于種姓制的存在,印度社會也在遭遇巨大的不平等。這些事實,也讓我樂于知道印度人自己會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經濟的發展會不可避免地破壞原汁原味的社會生態,可能在一些視印度為精神圣地的人看來,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傷心事?!栋⒎策_》就傳達了對原生態的偏執向往??赡芪易约阂灿衅?,我覺得一切群體都應該往提高自身生活質量的方向發展。想一想與大自然親切交流的那美人沒有抽水馬桶,我對他們的美好憧憬就立即煙消云散了。所以,作為印度人民的鄰居,作為浪漫的世界主義者,我對他們的崛起感到由衷的高興。
          
          扯遠了??傊?,這本書可以讀讀,但是一定還有比它更值得一讀的印度題材讀本。
      •       印度有非常嚴酷的勞工法。一旦雇傭,就一輩子很難被解聘。
          
          某些印度人認為印度可以繞開西方現代化歷程中所必然經歷的城市化過程。
          
          印度的外交官們一旦覺得外國同行的公開言論沒有給予自己格外尊重,他們就從不會善罷甘休。有時,印度的外交官更在意禮節而非實質。印度需要總是被提起它如何重要,總是被恭維它的文明何其深遠。
      •       3點理由:
          1.作者對印度了解的深入程度令人贊嘆;
          2.行文流暢,漸入佳境;以及
          3.翻譯者的文字功底不錯。
      •       看了這本書,突然就覺得共產黨的好起來。
          狂熱的宗教信仰,封建傳統,集體主義,自我意識的缺乏,這些中國和印度幾乎是一致的,如果沒有共產黨的革命,中國的今天,不會比印度好多少。
          所有狂熱宗教信仰的人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失去探求真理的真心,并且也不愿別人探求真理。
          宗教,是一個復雜問題。難有答案。
      •       最近讀完《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英]愛德華·盧斯著,張淑芳譯,中信出版社,2007.11,CIDEG文庫),對這個南亞大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鑒于印度擁有古老的文明,擁有傲視全球的軟件業和迅速崛起的整個服務行業,以及它對于中國地緣政治而言的重要意義,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了解和關注的國家。分享一下看書的小得:
          
          首先,印度的種姓制度。我們從世界簡史上可能都會有一些了解,印度按等級高低可以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每個種姓規定了人在社會中的等級地位以及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其實,這四個大的種姓下面都有名目繁多的副種姓,副種姓之間仍有高低貴賤之分,并且對人和家族世代從事的行業進行了非常細致和嚴格的劃分,一般所說的印度男女必須在種姓內通婚也是很嚴格地限制在副種姓的小范圍內。而且,在階層和社會等級之外,甚至還有一部分賤民,或者稱為不可接觸者,都沒有屬于自己的種姓名稱。比如,亞達夫是一個牧牛的種姓,貝迪亞是一個妓女種姓,馬哈爾種姓的傳統職業是行李搬運工、報信者和看門人,他們被禁止踏入寺廟,也不可與其他村民從同一口井中取水。這個種姓誕生了印度偉大的精神領袖安培多迦爾,他在去世前帶領50多萬名馬哈爾皈依了佛教。雖然在大城市中,比如新德里和孟買,種姓的界限慢慢開始模糊,人們也可以從事種姓之外的行業,但這在整個印度所占的比例仍然非常小,而且不同種姓之間的通婚仍是大逆不道,要極力禁止的。
          
          種姓制度在印度有著非常頑強的生存能力和同化能力,這也是它直到現在為止仍然深刻影響和主宰印度社會的原因。在印度,即使是以平等博愛為口號的基督教,以及在禮儀上追求平等的伊斯蘭教,也不自覺或自覺地引入了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根據種姓將信眾劃分為不同的等級,仿佛不這樣做的話他們在印度就存活不下去。我想,這可能是倡導眾生平等并嚴格執行這一教義的佛教在印度式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吧。另外,種姓制度通過橫七豎八的繁復劃分,為各個種姓階層樹立了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低種姓的人在經濟許可和社會松動的條件下,爭相以高種姓人的生活方式為模仿,那些以前他們頂多只能遠遠地看著的禮儀和規范,現在他們都學得像模像樣。其中最令人頭痛的一點就是嫁妝,在印度要嫁個女兒送房子送車都是正?,F象,送蜜月旅行甚至美國綠卡也屬于情理之中。即使這樣,每年還發生幾千例兒媳被婆婆虐待致死的事件。
          
          其次,在印度精英和貧民的分化非常嚴重,導致整個社會兩極差距極大,幾乎每個去印度旅游的人都沒發忽略掉城市高聳的大樓和城市邊緣大量的貧民窟以及整個印度貧瘠的農村。這個問題從印度獨立前就已經存在,但是和尼赫魯確定的發展路線和教育政策有很大的關系。獨立之初,尼赫魯政府就將發展重工業和大學教育以及城市中的醫療為主導,而忽視它90%的餓得皮包骨頭的農村人民,農業、基礎教育和基層醫療。結果懂英語的精英人才,加上政策優勢,使印度的軟件業創造了奇跡。新德里和孟買的白領們,和全世界其他大都市的白領一樣,過著最現代的生活。然而,與此相對,是農村持續的貧困、低識字率、高死亡率。印度的經濟在服務業帶動下而獲得快速增長之后,農村的景象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觀。這是因為,印度政府所頒布的農村改革觸及皮毛甚至適得其反;各邦政府享有很高的自治權,他們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邦經濟發展的程度和在該邦占主導地位的種姓的利益;加上印度混亂、功利和以腐敗著稱的政治狀況,幾乎沒有大范圍的真正致力于改善農村與農民狀況的舉措;另外,這是一個非?;闹嚨挠^點,印度的精英人士普遍將農村視作印度獨特精神的留守地,將印度農村看作是傳統文化與信仰的最后凈土,而不愿意改變農村的現狀,對于農村存在的諸多問題,例如虐待女童和基礎教育問題,他們認為這些都是隨著經濟發展能夠自動解決的問題。種種原因導致了掌握權力的人面對印度廣大農村觸目驚心的貧瘠無所作為。而且,在印度教信仰中,是鼓勵老百姓安于貧困現狀的。今世的貧困被認為歸因于人們在前世犯下的罪孽,靈魂轉世的許諾讓人們安于和忽視此生的貧窮悲苦,甚至甘之如飴。
          
          第三,印度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上文所說最后一點與此相關,印度整個的精英階層,和數量驚人的來到印度追求性靈解脫的西方人士,對印度文明,及其對于整個人類精神而言的意義都有著超乎想象的信心。那些到印度朝圣的西方人說“印度是最富有的國家,只有印度才能理解物質主義的虛幻?!庇《纫残枰偸潜惶崞鹚绾沃匾?,總是被恭維它的文明何其深遠(這一點值得我們警醒),它總是陶醉于西方人視其為“精神圣殿”的崇拜目光。他們深信,印度的信仰、文化和宗教將為在資本主義中迷失的世界指引未來的方向、提供希望的曙光。印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曾經說過:“在印度有很多人津津樂道于歐洲人對印度的浪漫詮釋或贊揚,這是因為長期的殖民統治極大地摧毀了人們的自信心,故而對這樣的評價尤為喜歡?!?br />   
          最后一點,與種種的落后、腐敗、貧窮似乎聯系不上的是,總體來說,印度是一個多元、民主的現代社會。印度有18種官方語言、多種文字和眾多的宗教流派。雖然印度教徒占了絕大多數,但是在印度的歷史上,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政府強迫民眾的宗教信仰,但每次都被迫終止。它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的絕對威權,代表不同利益團體的黨派林立,國大黨的支配地位也一去不返,現在印度的政府都是多黨聯合執政。印度擁有一個非常值得稱道的選舉委員會,直接受命于總理,其中的工作人員不會因為彈劾打壓而被解職,這保證他們可以公正而高效地進行選舉工作,從選票的收集到結果的產生。
          
          雖然現在的印度仍然充滿了種種令人頭痛和棘手的問題,但是就像中國一樣,它以古老的文明、廣闊的疆土、眾多的人民和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有一個這樣相似的對手近在身邊,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警醒,了解印度
      •      ?。?008年)11月27日才讀完此書,其間時斷時續,殊非讀書之道。以后讀書宜專,從頭至尾,不可間斷,乃能獲得完整印象。
          
          人最難改的是品性。民族最難改變的亦是其民族性。印度歷史上不是,今后長時期內恐亦不會是在世界上能夠建立某種“文化圈”的國家。
          
          中國必須也必然會改變目前的這種束縛人性發展和民族自新的體制和制度。
          
          我們有超絕的政治智慧和世界上第一等聰明的頭腦。
          
          世界的未來還是中國的。
          
          希望不是在說夢話。哈哈。
          
          27日夜于枕上草書。
      •     當初在圖書館沒有找到《羅摩衍那》,就去網上找到了《不顧》這本書。以往對于這個近鄰有著太多的誤解。心目中的印度人似乎一直就是上海灘租界里的巡捕,所以在中學時實在沒法想象班加羅爾的青年工程師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書中提到了印度沒有國教,同時印度歷史上只有很短的一段威權統治時期。能聚合如此多的宗教、種族,除了民主制度,種姓制度應該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當后者作為一種社會分工體系,同時滲透到印度教以外的其他宗教時。不過,還是很欣賞印度走的民主的道路。只是它的國家最高層就是一群天然貴族,想的和做的與民眾直接關心的差距太大了(這個觀點可能站不住腳,知識水平有限)。
      •     呵呵,你的評論讓我想到《陌生的近鄰》當中提到的“紅頭阿三”。說這個稱呼是這么來的:當時在租借當中,洋人自是老大,華人老二,被(華)人看不起的、裹著(紅)頭巾的(錫克教)印度人自然只能做“阿三”了……
        其實印度的宗教矛盾一直到2002年還表現得非?!皯K烈”(古吉拉特暴亂),種姓沖突的話在農村也還會經常死人。只是作為一種大的趨勢的動亂隨著國大黨的重新上臺和異常好的經濟表現,似乎已經漸漸退去了。(不過這其中的因果關系我倒是沒好好研究過)。你提到的印度“能聚合如此多的宗教、種族”的亂象下的終極平和,我的確是深有體會。至于這和(遺留的、作為(政治)身份”的種姓制度的關系,大概也就在于(普通人)一種完全臣服與神的安排、如水般寧靜無爭的心態。不過就政治而言,種姓化卻是越來越強化的(亦即偏離Ambedkar的理想的)。一方面傳統(高種姓)精英對底層的需求往往只做敷衍;另一方面,依靠選民人數優勢得勝的“低種姓領導人并沒有通過強調下層社會的共同點,而將他們團結起來,反而更將注意力集中在將它們區別開的方面”。所以,Ambedkar的理想大概只能通過“梵語化”這種背離其愿望的方式在逐步靠近其愿望所指向的結果,但這個過程到底有多長,或許又是一個“印度速度”的例證了……
      •     我感覺在一個宗教氛圍如此濃厚的國家,其新青年,應當分兩大類。搞IT的年輕人推崇物質主義,看起來西化程度更深一些??赡切﹥炐愕南霃恼哪贻p人,在政壇里又不得不像保守主義低頭。書中有一段寫了同盟家族的一個關于牛的科研機構,如此高尖的生物領域,本質上還是在為宗教思想服務。
        如你所說它的種姓一方面受到城市化和世俗生活的挑戰,但另一方面出現了有些畸形的民主選舉(依靠種姓)。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想,如果在印度,世俗主義勝利了,那么西方人又學它什么了?它憑什么解決人類危機呢?
      •     就我接觸過的那些印度大學生、青年人來看,我覺得他們的確已經相當西化了。衣食(食可能不算,因為麥當勞蝦米之外還是傳統食物占多數)住行上和西方人,和我們的年輕一代基本無二。呵呵,曾有人問我印度婦女是不是總穿紗麗上街。就我的觀察,平時穿紗麗的也就總老年人以及貧困(低種姓)婦女見多。年輕女性一般都是和我們一樣的T恤風衣,倒是只有過節或者在隆重場合才穿紗麗。住的話也是和我們差不多的公寓房,行的話中產階級基本都有車(造成了極大的交通擁塞),當然還有印度特色的rickshaw...
        跨種姓、跨宗教通婚什么的,如你在書中所見,雖然談不上普及但正逐漸為人認可。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們在“西化”的過程中對某一傳統的最頑固的繼承——對傭人(他們稱為仆人)的天然的嫌惡以及對主仆關系天經地義的接受與認可。這點,作者在書中用Mehta的remark對比托克維爾就美國雇傭關系的論述,講得十分精辟(第五章)
        因此,回到和你的討論:世俗主義的示范效應,大概就是書中所講的“如何在不強迫它的人民同一化、不限制他們的基本自由的前提下,維護一個多民族、多種族國家的統一”。但我倒想談談另一個維度,即“精神圣殿”層面上印度的示范效應:
        1)所謂“精神圣殿”,是否可能首先就是一種浪漫主義心態下的美麗的誤解(或者至少是有失偏頗)?
        比如,(和中國一樣),印度人就算在自己內部有多森嚴的caste system,對外國人卻總是奉為貴客(除黑人蝦米的……某些印度人對某些非洲人有一定程度的歧視T.T),這其中又以西方人為貴。因此,即使西方人能夠看到印度那種追求心靈和諧、善待萬物、與世無爭的終極寧靜,想必也很少有人能從“體制內人士”的角度深刻地理解種姓殘留(比如我上面提到的“主仆關系”)對印度社會的影響;
        又比如,西方人尊崇印度,最常用的詞是spirituality。但實際上,如同你在書中讀到的,甘地的“反物質主義”早已被認為是過時的。這樣說來,(年輕)人早已習慣了半夜去舞廳跳舞、追逐新款手機,等等。對神的祭拜反而也漸漸淪為形式主義了。
        2)印度對這種(也許有所偏頗的)尊崇的態度,按照Amartya Sen的觀點,因為過長的殖民歷程等原因,反倒是“欣然接受并引以為傲”的。所以,不管是Hrishkesh(披頭士“朝圣”之地)也好,奧羅新村也好,這些西方人趨之若鶩想要“學習印度精神”的地方,即使談不上“商品化”,在我看來至少也是“標簽化”,或者是“符號化”了。這并不是說外國人在這里不能頓悟超脫(相反,以我個人經歷這些的確是很spiritual,讓人忘記一切世俗塵囂的地方),只是西方人所學習到的這些東西與當下現實中的印度的真實情況是否一致,我就要打個問號了。
        3)至于人們對印度的尊崇能否解決人類危機,借用我的(印度)老板的一番話:世界總歸要毀滅的。所不同的是前工業時代人們“走”向毀滅,工業時代以后人類是“跑”向毀滅;印度的任務就是凈化人們的心靈(我:可是你剛提到世界是要毀滅的?。璽hat doesn't matter。印度人講求輪回。所以沒有必要struggle to fight the destruction of THIS world.相反,倒是只有have peace of mind, purify your soul,才是企及eternity之道……
        總結:1)作為“精神圣殿”的印度的確可以撫慰西方人浮躁的、物質化的心靈,但這種療效和現代印度本身的實際情況是否相符?2)以印度方式“解決人類危機”與世界毀滅與否并無關聯,只是通過撫慰此生的浮躁而幫助人們企及“永恒”。
      •     謝謝弦的討論!這下輪到我的知識水平有限了(我本身是學經濟和法律的)??磥碛斜匾僮x幾本書補充下印度政治、宗教和社會的相關知識了……
      •     謝謝你的回復。談印度的書,我只讀過《不顧諸神》和一本介紹神話的。所以才在第一次評論時說自己水平有限。從你的文字中學到很多。特別是你在印度實地的感受。
        我也是學法律的,而且是個新人。得多向前輩學習。
      •     說的挺好。
        不過對人民黨搞核武把印度提升到世界強國不敢茍同。核武應該還是國大黨搞的吧?人民黨不過是做了個政治決定。
        國家地位的上升還是從拉甘地開始的改革的結果。
        巴基斯坦隨后進行了六次核試驗,怎么沒人說他是世界強國?
      •     174. 貧窮創新
        副標題: 印度改變世界
        作者 : 蕭富元
        175. 印度星球
        作者 : (印度)坎達
        出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76. 印度慢吞吞
        作者 : (印) 涂利/萊特
        出版社 : 南京大學出版社
        177. 白老虎
        作者 : 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
        出版社 : 商周出版
        178. 恒河
        作者 : 杜欣欣
        出版社 :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79. 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作者 : 愛德華·盧斯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180. 慣于爭鳴的印度人
        作者 : (印度)阿馬蒂亞·森
        出版社 : 上海三聯書店
        http://book.douban.com/doulist/432425/?start=150&filter=
        這是《開卷八分鐘》里面推薦書籍的豆列,上面列的就是關于印度的。推薦你先去看看原節目,因為有簡單的主題介紹。
      •     http://www.goodreads.com/list/show/4098.Best_Indian_Books?format=html&page=1
        goodreads 的india 書單。
        有人強力推薦其中的 India After Gandh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by Ramachandra Guha
        也許還可以試試 劍橋印度史 之類,沒看過,估計比較學術。
      •     這本不錯: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8881/
      •     我還沒有讀過這本書,但看完你的書評后覺得可以一看,特別是從歷史沿革來分析和社會結構來分析印度的問題,這也是我目前正在關注的角度。您的書評詳細,呵呵,我本人沒有這個耐心寫下這樣的書評,贊一個。
      •     驚人地同上
      •     smilence
      •     不知道你去過印度沒有?有關印度的書你讀過什么?
        我的觀點和你幾乎相反。我認為這本書是迄今為止關于印度寫的最好的一本。作者對印度并沒有很多偏見,相反對印度充滿感情。
        既說沒有深度又說讀起來很累,似乎矛盾吧?有些例子像中國又有何奇怪?
        既然對印度感興趣還是親自去看看再回來看書吧!也許回來后就沒那么多意識形態了。
      •     說讀起來累,是因為它沒有一個讓我熟悉的框架,文本本身缺乏組織,而不是說作者寫出來的事實讓我不愉快。說有些例子像中國,正是在肯定這本書的現實價值。如果非要去過一個地方,才能更好地理解描寫這個地方的某本書,是不是也能說明這本書是有欠缺的呢?
      •     不好意思,沒想到你會那么快回復,畢竟距你發表時間很長了。今天才偶爾想起看。
        既然你這么認真,我也要詳細談談我的看法。
        “記者寫的書,一般都會有細節豐富但缺乏深度的特點”這句話就不客觀。國外不少記者寫的東西相當有深度,國內現在也開始有了。有沒有深度和是記者還是學者沒關系。和學者比,記者敏感、快,但缺乏論證,畢竟這不是他們的工作。
        我不認為盧斯沒有偏見,實際上所謂客觀是不存在的,就像測不準定理一樣。但他已經屬于偏見很少的那部分了。在印度三部曲中奈保爾的措辭比盧斯尖刻的多,卻沒人說他“居高臨下”“不屑”,難道只有印度人才能批評印度嗎?
        那位自稱去過世界很多地方的穆提大概去的都是大城市吧?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偏僻、不為現代文明打擾的地方都有這種安然自得,即使在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村寨中也有。
        泰戈爾就是諾獎,那都是哪年的事了?再說諾獎、IT精英和那些落后場面就不能共存嗎?恰恰相反,印度就是這么一個矛盾復雜的地方,什么東西都攪在一起,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如果你去了印度,你會經常聽到一句話“no surprise!this india!"
        你“樂于知道印度人自己會如何看待這些問題”。 請注意在第一篇評論中就談到本書在印度非常流行。
        我也不同意你對《阿凡達》的看法,《阿凡達》并不是“傳達了對原生態的偏執向往”,而是美國激進的自由派對所謂文明的反思?!栋⒎策_》恰似當年在美國的土地上“文明”的白種移民對“野蠻”的印第安人的所作所為的翻版。中國歷史上,至少在近代史上,漢族對少數民族也是如此。
        不敢說我對印度了解很多,起碼北圖所藏有關印度的中文書讀了至少幾十本,包括森的,我堅持認為這本是最好的。
        關于本書的框架組織確實不同于國內或者學者的書,但你不覺得那些書太死板嗎?只有交響樂是音樂,搖滾就一定是垃圾嗎?
        去過當然比沒去過更有助于了解一個地方,更不用說像印度這么復雜矛盾的地方了。不了解怎么知道人家寫的對不對呢?
        最后說一句,印度確實不適合“浪漫的世界主義者”,不少人在到達印度24小時內就崩潰了。
      •     的確讀起來累,對這本書的感覺和LZ很像,對于我們這類非專業的讀者,不像LS這么牛,就感覺這一本的確不應該是關于印度題材最好的,因為作者他首先就不是一個當地人。
      •     LS所言毫無邏輯性,二者有因果關系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廬山中。寫美國最經典的著作之一《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作者是法國人。本國人寫本國能躋身傳世經典的,一時想不起例子,但個人感覺,肯定要大大少于外國人寫某國的例子。
      •     哥們別誤會,我的評論只針對這本書,你要將這些東西上升到所有,我只能無力回復。
      •     呵呵,了解了。
      •     歡迎探討 :) 其實我之前評論的不好,我的意思是,作者他因為是外國人的緣故,在這一本書之中,描寫的不夠深入,就像你舉的例子一樣,論美國的民主,作者是真正研究過異國生活的,而這一本其實太過走馬觀花,我想從書中得到的關于印度的理解,他完全滿足不了,我也是很希望它屬于論美國的民主的那種級別,這樣我花在這本書的時間才不算浪費啊~
      •     個人的喜好不同,評價不同,也很正常。
        我各人覺得此書不錯,印度本來就很復雜,很難精確地簡略地描述和總結,即便你做到了,又會有人覺得太簡單化、細節不夠。
        此書雖顯龐雜,有時甚至細節過度,但也留給你空間去思考。結論是怎樣,由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

      漂亮人妻当面被朋友玩弄_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_日韩理论午夜无码_交换朋友夫妇客厅互换视频
        <small id="pwkcv"></small>

      1. <menuitem id="pwkcv"></menuitem>